团伙诈骗怎么判刑?被抓了还能翻盘吗?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低投入高回报”“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或者接到电话说你中奖了,但要先交一笔“手续费”才能领钱?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其实背后很可能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更可怕的是,这些骗局往往不是...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高回报理财”“稳赚不赔项目”的广告?点进去聊几句,钱一转过去人就消失了,更吓人的是,这背后往往不是一个人在操作,而是一整套分工明确的“诈骗工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伙诈骗”,一旦事发,涉案人员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上百人,牵扯金额动辄百万、千万,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团伙诈骗到底怎么判刑?主犯和从犯区别大吗?如果被抓了,还有机会减轻处罚吗?
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

法律上没有“团伙诈骗”这个独立罪名,它属于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即共同犯罪中的集团性、组织性诈骗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要两人以上为实施诈骗而合谋或分工协作,就构成共同犯罪;若组织严密、层级分明、人数众多,则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犯罪集团”。
这类案件的特点是:
正是因为其社会危害性极大,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打击力度也远超普通诈骗。
别以为“我就是打打电话”就能轻判,法院判刑时主要看三个核心因素:
这是最直接的标准,根据最高法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
注意!这里是“累计金额”,哪怕你只骗了一笔几千块,但整个团伙骗了500万,你也可能按整体金额承担责任。
这是区分主从犯的关键。
但记住一句话:“不知情”不能当挡箭牌,如果你明知公司在干违法的事还继续参与,哪怕你说“我只是打工的”,照样要担责。
这是改变命运的重要窗口!
现实中很多年轻人被骗入诈骗公司,干了几个月才意识到不对劲,这时候如果能主动投案、配合调查、退还非法所得,并如实供述同伙信息,完全有可能获得大幅减刑。
举个例子:小李在缅北某园区做“杀猪盘”客服,涉案金额80万,本来预估要判七八年,但他回国后第一时间自首,提供大量内部聊天记录和转账路径,帮助警方破获整个窝点,最终被判四年半——比基准刑少了近一半。
早回头,真的能救命。
2022年,浙江破获一起特大网络诈骗案,一个名为“财富赢”的APP打着“区块链+高息理财”旗号,吸引全国数千人投资,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
警方抓获嫌疑人47人,法院审理后作出如下判决:
同一个案子,刑期从缓刑到无期,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答案就在角色定位 + 悔罪表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同一个诈骗团伙,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被“一刀切”,法律讲究罪责刑相适应,每个人都要为自己选择的人生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刑法》第二十七条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作为处理过多起电信诈骗案件的执业律师,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很多人走上这条路,并非一开始就想作恶,而是被高薪诱惑、被环境裹挟、被侥幸心理蒙蔽。
但你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掉“轻松月入十万”的工作,那些所谓的“海外高薪招聘”,背后往往是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坐牢式的诈骗窝点。
如果你已经误入歧途,请务必记住:
✅ 尽快脱离犯罪环境;
✅ 主动向公安机关说明情况;
✅ 积极退赃、配合调查;
✅ 寻求专业律师介入,争取最佳辩护策略。
法律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它既有惩戒之刃,也有救赎之门。
关键看你,在关键时刻,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或许复杂,但做人底线不能模糊,守住良知,远离骗局,既是保护别人,更是拯救自己。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高回报理财”“稳赚不赔项目”的广告?点进去聊几句,钱一转过去人就消失了,更吓人的是,这背后...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