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负怎么算?搞懂这几点,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
月底一算账,工资到手没多少,缴的税却不少?或者开公司做买卖,利润看着还行,可一到报税季,心里就打鼓:“我到底要交多少?”更别提个体户、自由职业者,连税率都搞不清楚,干脆听天由命。 其实啊,税负不是“...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发工资时一看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我月薪八千,咋到手才六千出头?”或者年底报税时一头雾水,填表像解谜题,其实啊,这些都跟“税率怎么算”脱不了干系,别急,今天咱们不整那些复杂的公式堆砌,也不甩专业术语砸你一脸,我就用大白话,带你一步步拆解“税率”这个看似高冷、实则和你每天生活都挂钩的法律+财务话题。
先说个大前提:税率不是一刀切,它是分段计算的。很多人以为收入越高,全部收入都按最高税率扣,那可就亏大发了,比如你月薪2万,不会整个2万都按25%去扣税,我们的个人所得税是“超额累进税率”,什么意思?简单讲,就像爬楼梯,每一级台阶对应一个税率,你踩在哪一级,那一部分才按对应的税率算。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
假设你是普通上班族,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也就是扣除五险一金、起征点5000元之后的部分)是1.5万元。
我们来“爬楼”:
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 → 税率3%,速算扣除数0
这部分交:3000×3% = 90元
超过3000到12000元的部分(共9000元)→ 税率10%,速算扣除数210
这部分交:9000×10% - 210 = 690元
超过12000到15000元的部分(3000元)→ 税率20%,速算扣除数1410
这部分交:3000×20% - 1410 = 600 - 1410?等等,不对!
别慌,这里有个小技巧:我们用“速算扣除数”直接一步到位更省事。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对应税率 - 速算扣除数
5万属于“超过1.2万至2.5万”档,税率20%,速算扣除数1410。
15000 × 20% - 1410 = 3000 - 1410 =1590元
也就是说,你这个月要交个税1590元,是不是比你以为的“全按20%扣”合理多了?
但重点来了——能省税的地方,往往藏在“扣除项”里。别小看这些项目,它们直接决定你“爬楼”的起点有多低。
这些都能从你的收入里先“减掉”,再算税,相当于帮你把起跳点往下拉,少爬一级,税自然就少了。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年终奖现在可以并入综合所得计税,也可以单独计税。选哪个更划算?不一定!收入中等的人,往往“单独计税”更省;收入高的人,可能合并更有利,这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得具体测算。
以案说法:张姐的“退税惊喜”
我去年遇到一位客户张姐,公司财务默认把她的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报税,她全年总收入约28万,年终奖5万,结果汇算清缴时,系统提示她要补税近4000元,她差点气哭。
我帮她重新试算:如果年终奖选择“单独计税”,5万按月均4167元找税率,适用10%档,总税额约4790元;而并入后,整体税率跳档,导致多缴税。
最终她申请更正申报,退税3200元,她后来笑着说:“原来我不是赚得少,是不懂规则白白送钱。”
你看,懂规则的人,连税务局都会退钱给你。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四条明确超额累进税率表: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国发〔2018〕41号)详细规定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六项扣除标准。
律师总结:
说到底,税率不是命,而是可以规划的选择。它不像刑法那样让人闻之色变,却实实在在影响你口袋里的每一分钱,很多人觉得“税是国家收的,我没办法”,其实是低估了自己的主动权。
作为律师,我想告诉你:法律从不只写给法官看,它也是普通人维护权益的工具,了解税率怎么算,不是钻空子逃税,而是合法合规地“节税”,这不仅是理财智慧,更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下次发工资前,不妨打开个税APP,看看你的专项附加扣除填全了吗?年终奖计税方式选对了吗?也许,下一次退税到账的短信,就会让你会心一笑。
你不理税,税就理你,你懂税,税就让路。
税率怎么算?搞懂这几点,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发工资时一看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我月薪八千,咋到手才六千出头?”或者年底报税时...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