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负压得喘不过气?一招看懂个税怎么算,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
发工资短信一到账,心里刚一乐,一看实发金额又蔫了?“怎么又少了这么多?”、“我不是月薪一万吗,怎么到手才七千多?”——别急,这背后藏着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逃不开的“所得税税负”。 今天咱们不整那些复杂...
月底一算账,工资到手没多少,缴的税却不少?或者开公司做买卖,利润看着还行,可一到报税季,心里就打鼓:“我到底要交多少?”更别提个体户、自由职业者,连税率都搞不清楚,干脆听天由命。
其实啊,税负不是“凭感觉”的事,它是一套有章可循的计算逻辑,今天我就用大白话,带你把“税负怎么算”这件事彻底讲明白——不绕弯子,不堆术语,听完你就知道钱到底是怎么“被拿走”的,又能怎么合法地“少交一点”。
很多人一听“税负”,就觉得是国家收钱,跟自己没关系,其实不然。税负,简单说就是你为收入或交易承担的税收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比如你赚了10万,交了1.5万税,那你的税负就是15%。
但问题来了——不同人、不同收入、不同行业,税负可能天差地别,同样是月入2万,一个上班族和一个个体户,交的税可能差出几千块,为什么?因为税种不一样,算法也不一样。
咱们普通人最常见的税,主要就三类:个人所得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我一个个掰开揉碎了讲。
这是上班族最熟悉的,国家实行的是超额累进税率,意思是收入越高,多出来的部分税率越高,但不是全部收入都按最高税率算。
举个例子:
小李月薪2万,五险一金扣了3000,专项附加扣除(房贷+子女教育)每月2000元。
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
20,000 - 5,000(起征点) - 3,000 - 2,000 = 10,000元
查税率表:
因为10,000元在第一档,
10,000 × 3% = 300元
小李每月只需交300元个税,税负只有1.5%(300÷20,000),远低于你以为的“高收入高税”。
关键点:起征点+社保+专项附加扣除,每一项都能帮你“降税基”。
如果你是个体户、开公司卖货或提供服务,就得交增值税,它的核心是“增值额”,也就是你赚的差价部分。
但现在大多数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直接按收入的3%或1%征收(疫情期间有优惠)。
比如老王开个小超市,季度销售额30万,属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1%征收率:
300,000 × 1% = 3,000元
就这么简单,但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就得算进项抵扣,稍微复杂些,但原则不变:只对“增值”部分征税。
公司赚钱了,不能全揣兜里,得先交企业所得税,目前一般企业税率是25%,但小微企业有优惠。
比如一家年利润80万的小公司,符合小微企业条件:
税负只有5%,比25%低太多了!政策红利,用对了就是真省钱。
很多人觉得“税是固定的”,其实大错特错。同样的收入,不同的结构安排,税可以差好几倍。
这些都不是“逃税”,而是合法节税,税务局也鼓励你用足政策,前提是真实、合规。
张姐在小区门口开了家奶茶店,生意不错,一年流水近80万,她一直按小规模纳税人申报,税率1%,每年交税不到1万,挺省心。
可第二年税务系统提示“风险预警”——因为她没建账,收入又接近一般纳税人标准(年应税销售额超500万才强制,但她接近了),税务局来核查,发现她很多支出没发票,成本没法抵扣,最后补税+罚款近3万。
后来她找我咨询,我建议她:
调整后,她每年税负稳定在1.2万左右,再没被罚过。合规,才是最大的节税。
税负怎么算?不是靠猜,也不是靠怕,而是靠懂。
你要明白:
✅ 税是法定的,但计算方式有讲究;
✅ 合理利用政策不是钻空子,而是权利;
✅ 不合规的“省税”叫偷税,合规的“节税”叫智慧。
别等到税务局上门才后悔,从现在开始,搞清自己的税种、税率、扣除项,该享的优惠一个别落下。
你省下的每一分税,都是你对自己钱包的负责。
我是律师老陈,专注财税法律实务十年,下期咱们聊聊“个体户怎么报税最省事”,记得关注,别让税,掏空了你的辛苦钱。
税负怎么算?搞懂这几点,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月底一算账,工资到手没多少,缴的税却不少?或者开公司做买卖,利润看着还行,可一到报税季,心里就打鼓:“我到底要...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