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伤人怎么判?轻则拘留,重则坐牢,这些后果你真的扛得住吗?
说到“打架”,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冲动、情绪上头、一时没忍住,可一旦动了手,尤其是造成对方受伤,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从“邻里纠纷”变成了“违法犯罪”,最近后台有不少朋友问:“被人打了怎么办?”“我推了...
你有没有在夜市小摊上接过一瓶“茅台”,喝完发现味道不对?或者朋友送的“五粮液”扫码验真却显示“非官方渠道”?别以为这只是买到劣质货的小事——背后可能藏着一条黑色产业链,而那个卖假酒的人,正悄悄踩在法律的刀尖上跳舞。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卖假酒到底会面临什么后果?是赔点钱就能了事,还是直接一脚踏进看守所的大门?

先说结论:卖假酒,不是简单的“退一赔三”那么简单,搞不好就是刑事犯罪,牢底坐穿都有可能。
很多人觉得,不就是卖瓶假酒嘛,大不了退钱,最多被市场监管局罚点款,顶多几千块的事儿,错!大错特错!
卖假酒本质上属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还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更可能危及公共安全——万一假酒是工业酒精勾兑的,喝出人命,那性质可就彻底变了。
从法律角度看,这种行为可能同时触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甚至《刑法》。
如果你是个体户或小商贩,被查到销售假冒伪劣白酒,首先迎来的就是市场监管部门的“组合拳”:
更狠的是,一旦造成消费者身体伤害,还得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等。
这才是最致命的部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只要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我们来算笔账:
如果假酒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比如甲醇),导致消费者失明、中毒甚至死亡,那就可能升级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最高可判死刑!
这不是吓唬你,现实中真有人因此蹲了十几年大狱。
2021年,深圳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假酒案,一对夫妻租用城中村民房,用低价散装酒+回收瓶盖标签,半年内生产并销售假冒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超3000瓶,涉案金额达280余万元。
他们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因一名消费者饮酒后剧烈头痛报警,顺藤摸瓜查到源头。
这对夫妻被法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50万元,所有销售渠道的下家也被追责,多人获刑。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假酒不是“小生意”,而是高风险的犯罪链条,一旦出手,代价可能是自由和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吊销许可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贪小便宜”而毁掉一生的案例,有人为了赚几万块钱,卖了几箱假酒,结果换来十年牢狱之灾;有人以为“没人举报就没事”,殊不知现在扫码验真、平台投诉、监管巡查无处不在。
卖假酒,本质是拿别人的健康和生命去换钱。这种钱,烫手,也沾血。
如果你是商家,请守住底线,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
如果你是消费者,发现可疑酒品,立刻保留证据、举报维权;
如果你已经卷入相关纠纷,别犹豫,第一时间找专业律师介入,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
法律不会因为你“不知道”就网开一面,但一定会为“知法守法”的人撑腰。
别让一瓶假酒,毁了一辈子。
卖假酒怎么处罚?轻则赔钱,重则坐牢,这红线千万别碰!,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在夜市小摊上接过一瓶“茅台”,喝完发现味道不对?或者朋友送的“五粮液”扫码验真却显示“非官方渠道”?别...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