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了钱会坐牢吗?金额不同,后果天差地别!
朋友钱包掉了,里面厚厚一沓现金,周围没人,捡起来悄悄揣进自己兜里……反正不是“偷”,只是“捡”?或者更严重一点——趁同事不注意,顺走了他抽屉里的几百块?你以为这只是小事一桩,顶多挨顿骂?那我得告诉你:...
超市里顺走一包纸巾,商场试穿外套没付钱就走了,或者朋友聚会时顺手拿走别人的手机……也许你觉得“就这点东西,能算啥大事?”可现实是,哪怕是一块巧克力,只要未经允许拿走,就已经踩上了法律的警戒线,今天咱们不讲大道理,也不吓唬谁,就用大白话把“偷东西怎么判刑”这件事掰开揉碎,说个明白。
先给你打个预防针:别觉得“小偷小摸”不算事,法律上,这叫“盗窃”,不是“拿错了”或“忘了给钱”,它不看你是不是初犯、是不是穷、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看行为本身是否构成违法甚至犯罪,一旦被查实,轻则罚款拘留,重则留下案底、影响一生。

那到底偷多少钱才算“犯罪”?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那“数额较大”是多少?这个标准不是全国统一一刀切,而是由各地根据经济水平自行划定。
但注意!这不是说低于这个数就没事,哪怕你只偷了300块钱,公安机关依然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你处以行政拘留5到15天,外加罚款。—一旦被行政处罚,就会留下违法记录,考公务员、参军、进国企都可能被刷下来。
更关键的是,法律还规定了几种“特殊情形”,哪怕金额很小,也直接按刑事案件处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如果我偷了东西,后来还回去了,还道歉了,能不能不算事?”
答案是:有可能减轻处罚,但不能完全免责,主动退赃、认错态度好,在量刑时法官会酌情从轻,但行为已经发生,法律程序往往不会因此终止。
我们看一个真实案例,帮你更直观理解。
小李是某高校大二学生,平时生活节俭,某天下课路过校园超市,看到货架上的功能饮料正在打折,一时鬼迷心窍,趁店员不注意,把两瓶共价值38元的饮料塞进书包带走,没想到超市有监控,第二天就被保安找到学校。
起初他以为最多赔钱了事,结果警方介入后,发现他过去半年曾在三家不同便利店有类似行为(金额均未超百元),累计达到三次,公安机关以“多次盗窃”为由,对其刑事拘留,虽然事后家属积极赔偿、取得谅解,法院判处其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但他的档案里永远留下了刑事犯罪记录。
这个案子看起来小得可怜,两瓶饮料换来的却是人生污点,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法律不因标的微小而宽容恶意之行为,多次盗窃反映主观恶性,必须依法惩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作为执业多年的刑事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一时贪念”毁掉前途的年轻人,有人偷了一部手机丢了工作,有人因“顺手牵羊”被单位开除,更有甚者,因为一次盗窃记录,孩子政审不过关。
我想告诉你的是:法律的底线从来不是“值多少钱”,而是“有没有越过边界”,你每一次侥幸逃脱,其实都在积累风险,而真正的自由,不是“没被抓”,而是“心中有尺,行有所止”。
如果你或身边人已经涉及盗窃行为,请务必尽早面对,主动退赃、争取谅解、配合调查,这些都可能成为日后从轻处理的关键,法律惩罚的是行为,但也给悔改留了空间。
最后送一句话:
再小的欲望,一旦突破规则,都会变成沉重的枷锁,守住底线,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 一位不愿看到更多遗憾的律师
偷了东西会坐牢吗?金额多大算犯罪?一文说清小偷背后的法律红线,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超市里顺走一包纸巾,商场试穿外套没付钱就走了,或者朋友聚会时顺手拿走别人的手机……也许你觉得“就这点东西,能算...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