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车险怎么买?老司机都踩过的坑,你别再跳了!
说实话,买车第一年办保险,基本是4S店“推着走”——人家说啥你买啥,反正一头雾水也搞不清条款,可到了第二年,车险到期了,问题来了:到底该怎么买?还跟原来一样吗?能不能便宜点?要不要换公司? 别急,今...
说实话,每次跟企业老板聊到增值税做账,我都能看出他们眼里的迷茫。
“发票开了就得交税?”
“进项票没收到能不能先抵?”
“税率选错了怎么办?”
……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藏着的是真金白银的风险——搞不好就是补税、滞纳金,甚至税务稽查的约谈通知直接寄到公司门口。
我就用大白话,带你把增值税做账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不是照搬条文,而是告诉你:在真实业务中,到底该怎么记、怎么算、怎么防风险。
先说个最基础的逻辑:增值税是“流转税”,不是利润税,也就是说,哪怕你这单生意没赚到钱,只要发生了应税交易,该交的税一分都不能少。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是一家卖设备的小公司,这个月卖给客户一台机器,含税价113万元(税率13%),对方已经付款,你也开了专票。
这时候,你的账要这么做:
会计分录这样写:
借:银行存款 1,13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0,000
记住一句话:开票当天,纳税义务就产生了,不管钱有没有到账,收入和销项税都得记上。
再说进项税,你这个月为了生产这台机器,从上游买了原材料,取得了一张税率为1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200万,税额26万。
这笔进项可以抵扣吗?当然可以——只要票合规、业务真实、用途合法。
会计处理:
借:原材料 2,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60,000
贷:应付账款 2,260,000
月底结转时,计算应纳税额:
销项13万 - 进项26万 = -13万 → 形成留抵税额
这意味着你不仅不用交税,还能把这13万留着下个月继续抵扣。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那太好了,多进货就能少交税!”
错!这里有个大坑——虚增进项、虚假交易,一旦被查,轻则补税罚款,重则涉嫌虚开发票罪。
我见过太多企业为了“省税”干出些糊涂事:
这些操作,短期看好像“省了钱”,实际上是在给税务局攒“稽查线索包”。
尤其是现在金税四期系统上线后,进销匹配、资金流、发票流、合同流四流合一,系统一比对,异常数据立马预警。
到时候别说“我不懂”,法律可不认“无知免责”。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杭州某商贸公司,主营建材批发,连续三年毛利率不到5%,但进项发票却高达2000多万,且集中在年底集中开具。
税务稽查介入后发现:
该公司大量接受异地小规模纳税人开具的专票,部分供应商已被列为非正常户;
其银行流水显示货款并未实际支付;
更关键的是,库存商品长期为零,却持续申报大额进项抵扣。
最终认定:虚增进项、虚假申报。
结果呢?
补缴增值税+滞纳金+罚款合计87.3万元,法定代表人被列入税收违法“黑名单”,三年内无法贷款、出行受限,公司信用彻底崩塌。
你说冤不冤?其实一点都不冤。
账可以请人做,但责任永远是老板扛。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不符的发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开发票”的法律依据。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增值税做账,从来不是会计一个人的事,而是企业整体合规的缩影。
你可以不懂分录怎么写,但你必须明白:
每一笔收入是否如实申报?
每一张进项票是否有真实业务支撑?
每一次税率选择是否符合政策?
别再迷信“别人就这么做没事”,税务监管正在从“以票控税”转向“以数治税”。
系统不会说话,但它记得清清楚楚。
作为企业主,你要做的不是钻空子,而是建立一套经得起查的账务体系。
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留完整的证据链,守得住底线。
毕竟,合规才是最大的“节税”。
增值税怎么做账?做错了会被罚吗?老会计都踩过的坑你别再跳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本文由执业律师结合实务案例撰写,旨在普及税务合规常识,不构成具体法律意见,如遇复杂情形,请及时咨询专业机构。
说实话,每次跟企业老板聊到增值税做账,我都能看出他们眼里的迷茫。 “发票开了就得交税?” “进项票没收到能...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