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借贷怎么区分?一文教你轻松掌握核心要点!
在会计工作中,"借"和"贷"是最基础却最容易混淆的概念,许多初学者甚至从业多年的会计人员,偶尔也会被这两个字搞得晕头转向。会计借贷到底怎么区分?如何避免记账错误? 我们就从会计基础逻辑出发,用最通俗的...
明明是想记录一笔收入,结果账本上却显示“借方”多了?或者老板问你“这笔钱是借还是贷”,你支支吾吾半天说不清楚,最后只能尴尬地笑笑:“哎呀,我再核对一下……”
别慌,这事儿太常见了,别说刚入行的小白,就连干了好几年的会计,有时候也会在“借”和“贷”之间打个结,今天咱不整那些复杂的术语堆砌,我就用大白话、接地气的方式,带你把“会计借贷”这团乱麻彻底理清楚。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借”是不是别人欠我的钱?”“贷”是不是我欠银行的钱?”——错!大错特错!
在会计里,“借”和“贷”只是两个方向符号,就像地图上的“东”和“西”,它们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也不代表借钱或贷款,它们是用来记录资金流动方向的工具。
你可以这么理解:
但关键来了:不同类型的账户,增加的方向不一样!
我当年刚学会计时,老师教了我一句顺口溜,到现在我都记得滚瓜烂熟:
“资负共收成,借增贷减要分清;
资产成本损益类,借增贷减记心中;
负债权益收入类,正好相反别发懵。”
听起来有点绕?咱们拆开讲。
举个例子:你公司收到客户转账1万元货款。
银行存款增加了 → 记“借”;同时应收账款减少了 → 记“贷”。
比如你向供应商赊购一批货,欠了5000元。
应付账款增加 → 记“贷”;库存商品增加 → 记“借”。
股东投了10万进来,实收资本增加 → 记“贷”;银行存款增加 → 记“借”。
卖了一台设备赚了2万,收入增加 → 记“贷”;银行到账 → 记“借”。
报销差旅费花了3000元,管理费用增加 → 记“借”;现金减少 → 记“贷”。
看到没?核心就一句话:
👉资产、成本、费用:借增贷减;
👉负债、权益、收入:贷增借减。
只要把这个逻辑吃透,借贷方向自然就不会乱。
我有个朋友小张,在一家小型制造企业做会计,有一回月底结账,他把一笔20万元的销售收入记成了“借:主营业务收入,贷:银行存款”,结果报表一出,利润直接变负数,财务总监当场炸锅,以为公司亏损严重,差点要启动裁员程序。
后来查账才发现,问题出在借贷方向记反了,正确的应该是:
借:银行存款 20万,贷:主营业务收入 20万。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借贷颠倒,差点引发一场公司危机,最后虽然解释清楚了,但小张也被狠狠批评了一顿,他说那天晚上回家,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怕自己饭碗不保。
所以你看,借贷方向看着小,可一旦出错,轻则影响报表准确性,重则误导决策,甚至引发法律风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一条规定: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
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五条明确指出: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按流动性分类列示,负债项目按偿还期限分类列示,所有者权益项目按构成分类列示。”
这些结构化的分类,正是借贷记账法得以准确运行的基础,换句话说,国家层面早就为你设计好了框架,只要你按规则走,就不会迷路。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财务混乱导致的企业纠纷,有的是因为记账错误被税务稽查补税罚款,有的是股东之间因账目不清闹上法庭,甚至还有公司因此失去融资机会的。
你要明白,会计不是简单的“记流水”,它是一套严谨的语言体系,而“借贷”就是这套语言的语法基础,你可能不是专业会计,但如果你管钱、管账、管公司,就必须掌握这个底层逻辑。
别再靠感觉记账了,也别指望软件能替你思考,真正的安全,来自于你心里有底,记住那句口诀,理解账户性质,分清增减方向——这才是避免风险的根本之道。
下次再有人问你“这笔该记借还是贷”,你可以自信地说:“我知道,因为我知道它属于哪类账户。”
这才是专业,这才是底气。
—— END ——
会计借贷分不清?一招教你轻松搞懂,别再记反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明明是想记录一笔收入,结果账本上却显示“借方”多了?或者老板问你“这笔钱是借还是贷”,你支支吾吾半天说不清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