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轻微伤怎么判?打了一拳后悔莫及,结果竟要赔十几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情绪上头,一言不合动了手,事后冷静下来肠子都悔青? 可能你觉得“就是推了一下”“扇了一巴掌而已”,对方看起来也没多大事,顶多擦破点皮,可你知道吗?这种“小冲突”一旦被认定为“...
跟人起了口角,一时冲动推了一下、扇了一耳光,结果对方直接报警,警察来了说“走一趟派出所”,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完了,这算不算犯罪?会不会坐牢?影响孩子考公吗?
别慌,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处理过上百起类似“动手但没打残”的治安案件,很多人对“轻微伤”这三个字有误解,以为只要动了手,哪怕只是红了脸、肿了脸,就一定会被判刑,其实啊,现实远没有你想得那么吓人,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先说结论:轻微伤本身不构成刑事犯罪,一般不会判刑,而是按《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行政处罚。但!这不代表你可以“随便打人一巴掌没事”,关键看情节、后果、主观恶意和后续态度。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过程:
什么叫“轻微伤”?
这不是凭感觉说“我觉得他伤得不重”,而是有国家标准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里白纸黑字写着:比如面部软组织挫伤面积2平方厘米以上,或者牙齿松动、头发脱落,或者短暂脑震荡……这些都可能被鉴定为“轻微伤”。
注意!它和“轻伤”是两码事,轻伤及以上才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要坐牢;而轻微伤,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治安案件”。
那既然不构成犯罪,为什么有人进了派出所还被拘留了?
因为打人,哪怕只造成轻微伤,也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你作出行政拘留或罚款,常见的是:
一旦被行政处罚,就会留下违法记录,虽然不是“犯罪记录”,但在政审、公务员考试、参军、某些岗位入职时,照样可能被查出来,影响前途。
更麻烦的是——你以为事情结束了?对方要是不服,还可以去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索赔医药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我见过有人一巴掌下去,最后赔了两万多,外加拘留7天,真叫一个“一巴掌值万金”。
以案说法:一耳光换来七天拘留+赔偿一万八
去年夏天,杭州有个真实案例:张先生在菜市场买菜,和摊主王大姐因一块钱找零争执起来,情绪激动下,张先生抬手打了王大姐一耳光,对方当场摔倒,耳朵嗡嗡响,去医院诊断为“外伤性耳鸣+面部软组织挫伤”,经鉴定为轻微伤。
王大姐报警后,警方调取监控,认定张先生存在主动殴打行为,虽然事后张先生赔礼道歉,愿意赔偿,但王大姐坚持要求处理,公安机关对张先生作出行政拘留7日、罚款500元的处罚。
更没想到的是,王大姐随后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医疗费、交通费、误工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2.3万元,法院审理认为,虽为轻微伤,但确实造成实际影响,最终判决张先生赔偿1.8万元。
这一巴掌,总共代价超过两万五,还留下了违法记录,张先生后来懊悔地说:“早知道就忍一分钟,现在连孩子考警校都受影响。”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联合发布):
明确规定了轻微伤、轻伤、重伤的医学判定标准,是司法实践中伤情认定的核心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误工费等合理费用。
律师总结:
朋友们,千万别小看“轻微伤”这三个字,它不是免责金牌,而是提醒你:动手那一刻,你就已经站在了法律红线的边缘。
法律不鼓励“以暴制暴”,更不纵容“我就是气不过打一下”,现代社会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多,吵架可以退一步,冲突可以报警,调解可以找社区——唯独不该用拳头说话。
✅ 轻微伤≠没事,可能被拘、被罚、被赔;
✅ 不判刑≠无后果,违法记录影响深远;
✅ 道歉赔偿≠一定能免罚,对方有权选择追究。
最好的防御,永远是控制情绪、守住边界,毕竟,一巴掌的快感只有三秒,但代价可能是一生的后悔。
遇事冷静三秒,问问自己:这事,值得吗?
轻微伤怎么判刑?打了一巴掌就进派出所,到底算不算犯罪?,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跟人起了口角,一时冲动推了一下、扇了一耳光,结果对方直接报警,警察来了说“走一趟派出所”,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