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短信担保就能借到钱?逾期后责任谁来背?

金融债务34秒前1

说实话,很多人对“担保”这两个字的理解还停留在影视剧里那种签合同、按手印的场面,但现实生活中,担保的形式越来越隐蔽,尤其在熟人之间,往往就是一句“帮忙”“救急”,再加一条看似无关痛痒的短信,就稀里糊涂把自己套进去了。

问题来了:一条短信,真的能成立担保法律关系吗?

发短信担保就能借到钱?逾期后责任谁来背?

从法律角度讲,担保是一种严格的民事法律行为,原则上需要明确的意思表示和书面形式。《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五条规定,保证合同可以是单独订立的书面合同,也可以是主债权债务合同中的保证条款,换句话说,白纸黑字写清楚“我愿意为这笔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才最稳妥。

但现实远比法条复杂,如果你在微信、短信里明确说:“我愿意为他这笔贷款做担保”“出了问题我来还”,哪怕没有签正式合同,法院也可能结合聊天记录、转账背景、双方关系等综合认定你构成了“事实上的保证意思表示”。

更危险的是那种模棱两可的回复,比如对方发来:“银行要个确认,你回个‘知道’就行。”你回了“知道了”,这种话看似中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前后语境显示你明知其目的是为了促成贷款审批,并且你有协助行为,法官可能会推定你默示同意担保。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张就是因为给表弟回了句“行,你办吧,我信得过你”,结果表弟拿着这条记录去平台申请了“熟人贷”,平台系统自动抓取聊天内容作为“担保意愿证明”,后来表弟跑路,平台直接起诉老张要求承担连带责任,虽然最后我们通过证据抗辩赢了官司,但整个过程耗时一年多,精神压力巨大。


以案说法:一条“同意”短信,换来十万债务

2022年,杭州的李女士接到前同事的微信:“帮我做个信用认证,你回个‘同意担保’就行,系统走个流程,不影响你。”李女士觉得只是配合一下,便回复:“同意,祝顺利。”

没想到,这位前同事用她的“同意”记录,在某互联网金融平台成功申请了10万元贷款,三个月后平台失联,李女士却收到法院传票——平台起诉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案件审理中,法院认为:尽管没有签署书面保证合同,但李女士在明知对方用于贷款申请的前提下,作出明确的“同意担保”文字表述,构成电子数据形式的意思表示,符合《民法典》关于保证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最终判决李女士在未偿还范围内承担一般保证责任。

这个案子给所有人敲响警钟:你以为的“举手之劳”,可能是一张无形的借条。


法条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五条:
    保证合同可以是单独订立的书面合同,也可以是主债权债务合同中的保证条款,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作出保证,债权人接收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成立。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九条:
    通过数据电文(如短信、微信、邮件等)形式作出保证意思表示,能够确认身份且内容明确的,可以认定保证合同成立。

  • 《电子签名法》第四条:
    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书面形式。


律师总结:

朋友们,真正的友情,不该建立在法律风险的边缘试探上,别人让你“发个短信担保”,本质上是在转移信用成本,你的一句“行”“没问题”,在技术平台眼里,可能就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书。

所以在这里,我给你三条铁律:

  1. 凡是涉及金钱担保,一律拒绝“口头”或“短信”承诺,哪怕对方是你亲兄弟,也要明白:情分归情分,法律归法律。

  2. 不要轻信“不担责”“走流程”的说辞,很多平台正是利用这种模糊话术,诱导第三人留下“意思表示”痕迹。

  3. 一旦发现被冒用或误卷入担保关系,立即保存证据、停止沟通,并尽快咨询专业律师,时间拖得越久,举证越难。

法律不会因为你“不懂”而免责,但会因为你“清醒”而保护。

下次再有人发来那条“帮我回个同意”的短信——别手滑,先问自己:这四个字,我背得起吗?

发短信担保就能借到钱?逾期后责任谁来背?,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电子公交卡怎么用?用错方式可能白刷钱,这些细节你得知道!
« 上一篇6分钟前
离婚后女方多久迁户口?迁户口的步骤和关键点解析
下一篇 »16秒前
×
15
2025 10

发短信担保就能借到钱?逾期后责任谁来背?

说实话,很多人对“担保”这两个字的理解还停留在影视剧里那种签合同、按手印的场面,但现实生活中,担保的形式越来越...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