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说你贷款逾期了?别慌!先搞清是真警报还是假催收
“律师,我莫名其妙收到一条短信,说我某某平台的贷款已经严重逾期,再不还款就要起诉、上征信,还附了个链接让我点进去查详情,可我根本没借过这笔钱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实话,这类情况现在太常见了...
贷款逾期短信是真的吗?收到催收信息先别慌,律师教你三步识破真假套路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刷手机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在XX银行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语气严厉,落款还带着“官方”字样,一看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可你明明记得自己按时还了款,或者压根没申请过这笔贷款——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是立马点开链接还款?还是吓得赶紧打电话过去核实?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作为执业多年的民商事律师,我每年都会接到大量类似咨询:“律师,我收到逾期短信了,但我觉得不对劲,这到底是真是假?”** 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话,帮你把这件事讲透,让你不再被一条短信牵着鼻子走。
首先得明确一点:确实有正规金融机构会通过短信提醒贷款逾期,比如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规网贷平台等,但与此同时,冒充机构发送虚假催收短信的诈骗行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针对对征信敏感、担心影响工作生活的人群。
怎么判断真假?记住这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查源头,不轻信陌生号码
真正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发送的短信,通常来自固定的官方服务号,比如工行是95588,建行是95533,如果你收到的是+886、170/171开头的虚拟运营商号码,或者是莫名其妙的一串数字(比如106开头但后面乱七八糟),那基本可以判定是假的。
⚠️ 特别提醒:现在很多骗子用“伪基站”技术伪造短信内容,连显示名称都能做成“XX银行信贷中心”,看起来特别像那么回事,但只要你不点链接、不回拨电话,风险就小很多。
第二步:看内容,是否含诱导操作
真实催收短信一般只做提醒,不会附带链接,更不会要求你“点击还款”“验证身份”或“下载APP”,一旦短信里出现这类字眼,
——这些都是典型的钓鱼诈骗话术!正规机构绝不会通过短信发链接让你操作还款,这是铁律!
第三步:主动核实,打官方电话确认
最稳妥的方式,是你自己主动拨打该机构的官方客服电话(从官网查,不要回拨短信里的号码),说明情况,请对方查询你的贷款状态和还款记录,如果根本没有这笔贷款,或者早已结清,那这条短信十有八九是骗局。
去年冬天,我在律所接待了一位李女士,她是一家私企的会计,平时很注意信用记录,某天早上,她收到一条短信:“您在‘中银消费金融’的贷款已逾期90天,即将启动诉讼程序,请立即登录处理:xxx.repay.com”。
短信写得有模有样,还列出了“贷款金额58000元”、“逾期利息2300元”,李女士当时脑子一蒙——她最近确实在考虑贷款买房,以为是不是哪个平台误审通过了?怕影响征信,她点了链接,填了身份证、银行卡号,正准备输验证码时,突然想起之前看过我的普法视频,赶紧打来电话咨询。
我们立刻帮她做了几件事:
最终确认:这是一起典型的仿冒金融机构+钓鱼网站+信息盗取的连环骗局,如果李女士当时把验证码给了对方,银行卡里的两万多积蓄可能瞬间就被转走。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恐惧是最好的诈骗工具,骗子利用人们对征信、诉讼的害怕心理,精准打击,稍不留神就会掉坑。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行为已有明确规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不得利用网络从事诈骗等活动。
银保监会多次发文强调:金融机构不得委托第三方进行暴力催收,禁止使用恐吓、误导性信息进行催收,若发现假冒金融机构名义发送催收短信的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说到底,面对所谓的“贷款逾期短信”,你要记住一句话:情绪越慌,越容易踩坑;越冷静,越能看清真相。
我给所有人的建议只有三条: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陷阱,但只要你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从容避开风浪,别让一条短信,搅乱你原本安稳的生活。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常挂在嘴边的话:真正的法律威胁,从来不会藏在一条短信里;而真正的权利保障,永远始于你清醒的那一刻。
——我是你的法律顾问老张,下期我们聊聊“被莫名贷款怎么办”,记得关注。
一、真短信还是假催收?先看这三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贷款逾期短信是真的吗?收到催收信息先别慌,律师教你三步识破真假套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刷手机时突然收到...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