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催收上门了?心慌慌?到底犯不犯法?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说自己网贷逾期了,接到电话说要上门催收,心里咯噔一下,七上八下的,问题就来了:网贷逾期后,催收上门到底犯不犯法? 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大伙儿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事儿,让你心里有个谱儿,...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自己因为手头紧张,信用卡或网贷逾期了几期,结果手机突然炸了——一条条带着“红字警告”的短信接连弹出:“再不还钱就上报公安!”“三天内不处理,法警直接上门抓人!”“已列入全国通缉名单,请立即还款!”看得人心惊肉跳,晚上都睡不好觉。
有人吓得赶紧东拼西凑借钱还款;也有人越想越不对劲:我只是欠点钱,怎么就跟“通缉”扯上关系了?他们这样发短信威胁我,算不算违法?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贷款逾期后,催收用短信恐吓你“抓人”“坐牢”,到底犯不犯法?
先说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典型的恐吓话术,涉嫌违法。
你得明白一个基本法律常识:欠钱不还属于民事纠纷,不是刑事犯罪。只要你没有恶意诈骗、虚构身份骗贷等行为,哪怕你一分钱没还,也不会因此被“抓走”或“判刑”。
而所谓的“法警上门”“列入通缉名单”,更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公安机关不会因为一张信用卡逾期就立案侦查,更不会派“法警”去你家抓人,那是电视剧看多了吧?
这些短信往往打着“司法局”“金融监管办”“法院执行局”的旗号,伪造公文编号、冒充国家机关名义,目的只有一个——吓唬你,逼你还钱。
可问题是,这种“心理战”打得过火了,就踩到了法律红线。
别以为催收只是“提醒你还钱”,其实国家对催收行为早有明文规范,根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7》以及银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文件:
✅ 合规的催收可以:
❌ 违法的催收包括:
尤其是最后这一条——以“刑事责任”相威胁,是最常见的违法手段。
你要知道,是否构成犯罪,必须由法院依法判决,一个催收公司,连执法权都没有,凭什么说你“要坐牢”?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社会公德,更是触碰了法律底线。
去年浙江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典型。
杭州的李先生因疫情失业,网贷逾期三个月,某催收公司连续给他发了20多条短信,其中一条写着:“拒不还款将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家属也将负连带责任。”
李先生吓得整夜失眠,甚至一度产生轻生念头,后来他咨询律师,收集证据起诉该催收公司侵犯人格权。
法院审理认为:
催收方明知李先生仅为民事违约,却故意编造“刑事立案”“判刑”等虚假信息,造成其严重精神压力,构成侵权行为,最终判决赔偿精神损失费3万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释放出明确信号:用刑事威胁施压催收,不再是“行业潜规则”,而是违法行为,要赔钱、担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
《民法典》第990条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恐吓、侮辱催收可能侵犯名誉权与人格尊严。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第18条
严禁使用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进行催收。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可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293条之一(催收非法债务罪)
采用暴力、胁迫、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侵入他人住宅或恐吓、跟踪、骚扰他人方式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看到没?现在连“恐吓催收”都能入刑了!
朋友们,逾期不可怕,怕的是被吓破胆、乱了阵脚。
我想告诉你几句话:
法律从不保护暴力催收,它永远站在理性与尊严这一边。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的困扰,别沉默,也别硬扛。
拿起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的人格权和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成熟应对。
毕竟,欠的是一笔钱,不是你做人的底气。
贷款逾期了,短信恐吓你上门抓人?这到底犯不犯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自己因为手头紧张,信用卡或网贷逾期了几期,结果手机突然炸了——一条条带着“红字警告”的短...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