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扰民怎么算?邻居天天吵得睡不着,到底能不能告他?
晚上十一点,隔壁传来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孩子半夜被吓醒;楼上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咚咚咚”拖椅子、搬家具;楼道里有人长期放高音喇叭跳广场舞……你忍了又忍,终于忍不住敲门沟通,对方却一句“我住我家,爱咋咋地”...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刚躺下准备入睡,楼上突然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或者隔壁邻居开始大声放音乐、吵架、装修?更离谱的是,凌晨两点,还有人在家开派对、拖椅子、敲墙……这种持续不断的噪音,不是偶尔一次,而是几乎每晚都来,搞得你精神恍惚、白天工作效率暴跌,整个人濒临崩溃。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只能忍着?能不能投诉?该怎么投诉才有效?别急,作为处理过上百起邻里纠纷的执业律师,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手把手教你——半夜扰民,到底该怎么合法、高效地投诉,让对方闭嘴!
很多人以为“声音大”就是扰民,其实法律上是有标准的,根据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所谓“扰民”,指的是在夜间(一般是晚上10点到次日早上6点)产生的、超过国家规定噪声限值的声音,影响他人正常休息的行为。
这些都属于典型的“夜间噪声污染”,你完全有权利维权。
很多人一气之下直接报警或投诉,结果因为证据不足,最后不了了之。维权的关键是“证据+程序”双到位。
可以先敲门或写一张语气平和的纸条:“您好,我是楼下住户,最近每晚XX点都能听到较大声响,影响睡眠,能否请您注意一下?”
有时候对方根本不知道自己吵到人,一句提醒就解决了,但如果沟通无效,那就进入下一步。
别只会打110!正确的投诉路径,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你住的是小区,物业有责任维护公共秩序,向物业书面反映,并要求他们上门劝阻、记录在案,这是最温和也最常规的第一步。
📌 提醒:一定要让物业出具“受理回执”或在微信群里公开回应,留下痕迹。
这是全国统一的环境噪声投诉电话,夜间生活噪音属于环保部门监管范围,尤其是持续性的低频噪音(比如震动、重物撞击),环保局有权检测并责令整改。
如果噪音严重,比如深夜打架、酗酒喧哗、持续高音量音乐,可以直接报警,警察到场后会进行警告,多次警告无效的,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罚款或拘留。
⚠️ 注意:警察一般不会长期蹲守,所以你要提前准备好录音证据,当场播放给他们听,提高处理效率。
很多城市推行“社区矛盾调解机制”,你可以申请由居委会组织双方调解,形成书面协议,一旦对方违约,这份协议可作为法院起诉的依据。
如果以上都无效,你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偿精神损失,虽然听起来有点“上纲上线”,但在长期受扰、身心健康受损的情况下,这是最有力的武器。
我曾经代理过一位上海的客户李女士,她住在高层公寓,楼上租客每晚打游戏到凌晨两点,键盘声、喊叫声不断,她多次沟通无果,物业也不作为。
她没骂人也没堵门,而是做了三件事:
环保局开出整改通知书,房东迫于压力收回房屋转租,李女士还通过诉讼获得了8000元精神损害赔偿。
她说:“我不是要报复谁,我只是想睡个安稳觉。”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四条: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禁止在夜间进行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作业;其他社会生活噪声,由地方人民政府指定部门依法管理。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受害人有权请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前提是邻居也要讲基本法,半夜扰民不是小事,它侵犯的是你最基本的居住安宁权,法律从不鼓励忍气吞声,也从未要求你必须“大度”。
👉 投诉不是斤斤计较,而是捍卫权利;
👉 留证不是小心眼,而是自我保护;
👉 起诉不是撕破脸,而是最后的底线。
如果你正在被噪音折磨,请别再默默关紧窗户假装听不见,拿起手机录一段音,打一个电话,写一封投诉信——你每一次理性维权,都在为这个社会的文明添一块砖。
毕竟,夜晚不该属于噪音,而应属于梦和安宁。
—— 一名不愿看到当事人失眠的律师
半夜扰民怎么投诉?吵得睡不着,到底该找谁管?,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刚躺下准备入睡,楼上突然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或者隔壁邻居开始大声放音乐、吵架、...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