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短信威胁报案+通知家属?别慌,先搞清这几点!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收到一条短信:“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依法报案并通知家属!”一看手机,心跳直接飙到120,家人会不会知道?会不会被上门催收?是不是真的要坐牢?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我...
“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依法提起公诉!”——乍一看,心跳都快了一拍,脑子里瞬间闪过“坐牢”“犯罪”这些词,尤其是半夜翻手机看到这条消息,冷汗都要下来了,但冷静想想,真的会因为欠点钱就被“公诉”吗?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到底什么情况下,贷款逾期会被真正“提起公诉”?你又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踩进法律的雷区?
首先得划重点:大多数普通贷款逾期,根本不会走到“公诉”那一步。你从银行、正规平台借的钱,哪怕拖了几个月没还,通常也只是民事纠纷,属于“欠债还钱”的范畴,不涉及刑事犯罪,真正的“公诉”,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涉嫌犯罪的人提起刑事诉讼,比如诈骗、贪污、故意伤害这类事,你只是还不起钱,又不是拿钱去干坏事,哪来的“公诉”?
但这里有个关键前提:你得是“真借钱,真想还,但暂时困难”。如果你是明知道还不起,还故意多头借贷、虚构收入、伪造资料骗贷,或者把借来的钱拿去挥霍、赌博、转移资产,那性质就变了——这就可能涉嫌“贷款诈骗罪”或“信用卡诈骗罪”,这时候,人家说“提起公诉”,还真不是吓唬你。
再来说说那些发短信的机构,有些催收公司为了让你赶紧还钱,话术用得特别狠,“移交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提起公诉”一套接一套,听着吓人,但你要学会分辨:是不是持牌金融机构发的?有没有具体案号?有没有正式函件?如果只是95开头的群发短信,连个公章都没有,大概率是施压手段,不必过度恐慌。
别以为没事就可以躺平,虽然不一定会被公诉,但逾期带来的后果可一点不含糊:征信黑名单、电话轰炸、被起诉到法院、强制执行工资银行卡、甚至上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老赖”),一旦进了这个名单,高铁飞机坐不了,孩子上学都可能受影响,与其等“公诉”恐吓短信来了才着急,不如早点主动协商,跟平台谈延期、分期,或者找家人朋友周转一下,把窟窿补上。
以案说法:
我之前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在疫情期间失业,信用卡和网贷一共欠了18万,连续半年没还,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因恶意透支,已移交公安机关,即将提起公诉。”小李吓得直接买了火车票准备“跑路”,后来找到我,我们调取了全部还款记录和失业证明,发现他确实在逾期后多次尝试协商,也提交了困难说明,并没有逃避行为,最终确认:这是一条催收外包公司的恐吓短信,所谓“公诉”纯属虚构,我们向银保监会投诉了该机构的违规催收行为,同时协助小李与银行达成个性化分期协议,每月还3000元,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你看,一通操作下来,不仅没坐牢,债务也有了出路。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证明文件、虚构资金用途等方式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而《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明确规定,信用卡诈骗罪中“恶意透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二是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就是说,光是“还不上”不等于“恶意”,更不等于“犯罪”。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逾期未还的,债权人有权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追偿,这才是绝大多数贷款逾期的正确处理路径——打官司要钱,而不是抓人判刑。
律师总结:
一句话送给你:“逾期不可怕,失联最危险;真困能沟通,造假才犯法。”别被一条短信吓破胆,要学会辨别真假威胁,真正可怕的不是债务本身,而是你在恐慌中选择逃避、沉默、失联,甚至铤而走险去拆东墙补西墙,法律保护的是诚实而不幸的人,而不是恶意逃废债的“老赖”,如果你正面临逾期困境,第一时间做的不应该是删短信、拉黑电话,而是主动联系债权方,说明情况,争取协商空间,必要时,找个专业律师帮你梳理债务结构、制定还款方案,往往比你一个人硬扛要高效得多。
钱可以慢慢还,信用可以一点点修复,但一旦被定性为“诈骗”,人生可能就真的拐了个大弯,别让一条短信,成了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稳住,我们能赢。
贷款逾期被短信警告说要提起公诉?别慌,先搞清这几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依法提起公诉!”——乍一看,心跳都快了一拍,脑子里瞬间闪过“坐牢”“犯罪”这...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