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要写保证书给老师?家长必看的3个法律要点!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捣乱了!”——孩子犯错后写保证书,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但您知道吗?一份看似简单的保证书,其实暗藏法律风险,如果措辞不当,可能让孩子背上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家庭...
一位高二学生的妈妈急得直跺脚,说孩子因为发烧请了一天假,结果班主任不批,还记了旷课,影响期末评优,她问我:“这不就是个请假的事吗?怎么还扯上法律问题了?”我说,别小看“请假”这两个字,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尤其是当它关系到孩子的出勤记录、评优资格甚至升学档案时,处理不当,真可能埋下隐患。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怎么给老师请假,才不算“白请”?
先说结论:请假不是发个微信就算完事,关键在“程序合规+证据留痕”。
很多家长和学生觉得,只要跟老师说一声“我病了,今天不去”,这事就算交代了,可现实是,学校有学校的制度,老师也有教学管理的责任,你随口一说,老师没看到正式请假条,或者没收到医院证明,万一当天点名缺勤,系统自动记个“旷课”,回头你想申诉都没证据。
那正确的操作姿势是什么?
第一,分清请假类型。是事假?病假?还是紧急突发情况?不同类型的假,需要的材料不一样,比如普通事假,提前一天写个书面申请基本就够了;但如果是发烧、肠胃炎这类病假,最好附上医院的诊断证明或挂号记录,电子版也行,拍照留存。
第二,走对流程。别只发微信、qq,更别指望同学代传话,现在很多学校用钉钉、企业微信或者专门的家校通APP,这些平台上的请假功能是有记录可查的,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提交,确保信息直达班主任或教务系统。
第三,及时补材料。如果是突发情况,比如半夜高烧,可以先语音或电话告知老师,说明情况,但第二天务必补交书面说明和医疗凭证,记住一句话:“先沟通,后补证,全程留痕迹。”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请假≠自动批准。很多学校规定,连续请假超过三天,需要家长签字、年级组长审批,甚至要报备教务处,如果你没走完流程,哪怕人真的在家躺着,系统里照样可能显示“未到校”。
我之前处理过一个案例,一个初三学生因为参加省级竞赛集训,请了五天假,家长以为跟班主任口头说了就行,结果期中考试那天缺考,成绩按零分算,差点影响保送资格,后来我们调取了竞赛通知、培训日程和当时的沟通记录,花了将近两周才帮孩子把成绩恢复,你说冤不冤?
所以啊,别把请假当成小事,它本质上是一种“权利申请”,而任何权利的行使,都要讲究方式方法。
2023年,江苏某中学一名高中生因急性阑尾炎住院,母亲当晚通过班级群发消息告知班主任“孩子手术,需请假一周”,班主任回复“收到”,但未在教务系统做标记,结果该生术后返校时发现,五天缺勤被记为旷课,德育评分被扣15分,失去了“三好学生”评选资格。
家长提出异议,学校起初以“未提交正式请假单”为由拒绝修改记录,后经律师介入,调取了医院住院证明、手术记录、家长与老师的聊天截图,并引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最终学校更正记录,恢复评分。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即便老师口头同意,也不能替代正式请假程序;但只要有充分证据链,学生合法权益依然可以依法维权。
根据《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
“学生因病或其他正当理由不能按时到校上课的,应当履行请假手续,学校应当如实记录学生出勤情况,不得无故认定为旷课。”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十条明确: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对涉及学生出勤、奖惩等事项,应当告知事实依据和处理程序,并允许学生及其监护人陈述和申辩。”
这意味着,学校有义务建立清晰的请假机制,也有责任保障学生在请假争议中的救济权利。
请假看似是日常琐事,实则是家校协作中一项重要的“合规动作”,作为家长或学生,不能图省事、走捷径;作为学校,也不能一刀切、机械管理,真正成熟的教育管理,是既有制度刚性,也有人文温度。
我的建议很实在:
✅ 重大请假提前书面申请;
✅ 病假务必保留医疗凭证;
✅ 所有沟通尽量文字留痕;
✅ 遇到争议及时收集证据,主动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别让一次“轻描淡写”的请假,变成影响孩子成长的“隐形伤疤”,懂规则,守程序,才是对孩子最深的保护。
——毕竟,我们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在这个讲规则的世界里,体面而有力地行走。
怎么给老师请假?请错假被记旷课,学生和家长都懵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一位高二学生的妈妈急得直跺脚,说孩子因为发烧请了一天假,结果班主任不批,还记了旷课,影响期末评优,她问我:“这...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