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不交社保?别让实习二字成了权益的挡箭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法律朋友张律师,今天咱们聊一个很多小伙伴关心的话题——实习生到底该不该交社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不少法律风险和情感纠结,作为一名资深律师,我经常遇到实习生和家长的咨询,他们...
明明记得自己还贷的日子快到了,可手机却迟迟没收到银行或平台的还款提醒短信,等你一查征信,却发现账户已经显示“逾期”了?那一刻,心里肯定特别委屈:“我根本不知道要还啊,连个消息都没发,怎么就算逾期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气又懵的问题——收不到贷款短信,到底算不算逾期?责任在谁?我们普通人又能怎么办?
先说结论:收不到短信,不等于可以不还款,也不代表逾期无效。换句话说,哪怕你一个字的通知都没收到,只要过了合同约定的还款日,银行或贷款机构照样有权认定你逾期。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公平?但法律上讲的是“约定优先”,你在申请贷款时签的那份电子合同,早就白纸黑字写清楚了:还款日期、还款方式、通知方式,大多数平台都会注明:“我们可能通过短信、APP推送、电话等方式发送提醒,但未收到通知不构成免责理由。”
也就是说,提醒是服务,不是义务,他们发了是尽职,没发可能是技术问题,但你不还钱,就是违约。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我没收到短信”为由拖延还款,那整个金融系统岂不是乱套了?法院通常不会支持这种抗辩理由。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完全没得谈!
关键要看两个点:
你是第一次逾期,还是长期拖欠?如果你一直按时还款,这次是因为短信没收到导致忘了,属于偶发疏忽,完全可以主动联系平台说明情况,请求撤销逾期记录或减免罚息,很多平台对优质客户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他们的通知机制是否存在明显缺陷?比如你换了手机号,但他们没更新;或者你一直收不到任何APP消息,连登录都看不到提醒;甚至你明确报备过联系方式变更,对方却仍往旧号码发短信——这些情况下,你就有理由主张“通知未有效送达”,进而争取减轻责任。
李女士去年在某网贷平台借了3万元,分12期还,她一直按时还款,直到第8个月,她换了新手机号,但忘记在平台上更新,平台照常把还款提醒发到旧号码,她毫无察觉,等到下个月查征信时,发现自己竟然有一笔“逾期30天”的记录。
她去平台申诉,对方回复:“合同写明我们会发送短信提醒,但用户有义务主动关注还款时间。” 李女士不服,起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平台存在通知方式单一的问题,但李女士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理应主动关注还款进度,不能将全部责任推给平台。最终判决逾期成立,但建议平台优化通知机制。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依赖提醒不如养成习惯。别把自己的信用,寄托在一条可能丢失的短信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规定: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换句话说,你还钱是主合同义务,而平台发短信是附随义务,主义务不能因为附随义务没履行就免除。
《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要求企业确保信息送达的有效性,但并未规定“未送达=免责”。
说到底,信用是你自己的资产,没人比你更该在乎它。
收不到短信不是借口,但我们可以做得更聪明:
✅设置自己的还款日闹钟,提前3天、1天各提醒一次;
✅绑定邮箱+APP双重通知,别只靠短信;
✅更换手机号第一时间更新所有借贷平台信息;
✅每月固定时间主动查看待还款项,别等别人提醒你;
✅一旦发现异常,立刻联系客服并保留沟通记录,为后续申诉留证据。
银行不怕你问,就怕你沉默,主动沟通永远比事后解释更有力量。
这个时代,信息爆炸,提醒泛滥,但真正的成熟,是不再依赖外部提醒,而是建立自己的责任系统。
你的每一次准时还款,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铺路,别让一条没收到的短信,绊倒了你的人生信用大厦。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如遇具体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向监管部门反映。
收不到贷款短信就逾期?别让没通知成了催收的挡箭牌!,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明明记得自己还贷的日子快到了,可手机却迟迟没收到银行或平台的还款提醒短信,等你一查征信,却发现账户已经显示“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