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网贷太多但没逾期,会有啥影响?该咋办?
嘿,朋友,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手头紧的时候,看到手机上各种网贷APP推送,额度秒批、利息超低,忍不住就点了申请?心想反正我按时还,没逾期,应该没啥大问题吧?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可得小心了!“申请网贷太多但没逾期”,这事儿可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它可能已经悄悄给你的“金融信誉”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啥这么说呢?这就不得不提咱们的“征信报告”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咱们的“金融身份证”,每次你申请网贷,不管最后批没批,贷款机构基本都会去查你的征信报告,这就会在报告上留下一条“查询记录”,注明是“贷款审批”。
你想想,要是短时间内,你的征信报告上突然多了好多条“贷款审批”的查询记录,银行或者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看到了会咋想?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人是不是最近特别缺钱啊?到处借钱,会不会有什么风险?” 就算你每次都按时还了,没有逾期记录,但“查询记录过多”本身就可能让你在银行眼里的“印象分”大打折扣。
这会直接影响到你以后想办点“大事”,比如买房贷款、买车贷款,甚至是申请信用卡,银行一查征信,看到你密密麻麻的网贷申请记录,可能就会担心你的还款能力,轻则给你降低额度、提高利率,重则直接拒绝你的申请,那可就麻烦了!
有些网贷虽然金额不大,但申请多了,征信报告上的“贷款记录”就会很多,显得你负债累累,哪怕你都还清了,这些记录也会保留一段时间。这也可能让银行觉得你财务状况不太稳定。
那万一我已经申请了很多网贷,现在该咋办呢?
别慌!也别再继续乱点网贷链接了,管住手!
好好养养你的征信。这就像咱们养生一样,得慢慢来。
- 停止新的网贷申请:至少未来半年到一年内,不要再申请任何网贷、信用卡了,让征信报告“清净”一下。
- 按时足额还款:这是最最重要的!不管是哪个平台的贷款,一定要按时还,千万别逾期!良好的还款记录是征信的“加分项”。
- 逐步结清小额网贷:如果手头有钱,可以考虑把那些额度小、利息高的网贷先还掉,尤其是那些“不上征信”但可能影响大数据的平台也要处理干净,结清后,记得要求对方出具结清证明。
- 关注自己的征信报告:每年都可以免费查询几次自己的征信报告,看看里面的记录是否准确,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未来申请贷款要“精挑细选”:如果以后真的需要贷款,优先考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并且在申请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同时向多家机构申请。
给大伙儿几条实在的建议参考: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别把网贷当成“零花钱”的来源。
- 了解征信的重要性:征信报告对我们的金融生活影响太大了,一定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 非必要不借贷:尤其是那些利息不明、手续费奇高的网贷,能不碰就不碰。
- 如果需要大额资金,优先考虑银行:银行的贷款产品相对规范,利率也可能更低,对征信的影响也更可控。
- 定期查询征信:每年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或线下网点查询1-2次,做到心中有数。
相关法条参考: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不作为个人信息。
(解读:网贷机构查询你的征信,理论上需要你的授权同意,所以你在点“同意”之前一定要看清楚。)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五条: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不良信息除外。
(解读:如果网贷逾期,机构要把这个不良信息上报征信,按规定应该事先告知你,最好别走到这一步。)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贷信息,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或者其他主体提供信贷信息,应当事先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同意,并适用本条例关于信息提供者的规定。
(解读:正规网贷机构发放贷款后,会把你的贷款信息(包括还款情况)上报到征信系统。)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内,信息主体可以对不良信息作出说明,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载。
(解读:即使有逾期记录,只要还清了,5年后也会消除,但咱们最好别让它产生。)
小编总结:
“申请网贷太多没逾期”,虽然不像逾期那样是“硬伤”,但绝对不是“没事儿”,它可能会像一层薄雾,暂时遮挡住你“金融身份证”的光芒,影响你未来的大额融资需求。
所以啊,朋友们,网贷这东西,方便是方便,但用的时候可得擦亮眼睛,三思而后行,别让一时的方便,给未来的自己埋下麻烦的种子。爱护征信,从谨慎对待每一次网贷申请开始,这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你,觉得有用就转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吧!
申请网贷太多但没逾期,会有啥影响?该咋办?,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