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疑似精神病,如何合法办理精神病证?这份指南说透了!
原创文章内容: 最近接到不少咨询,很多家属因为亲人出现异常行为,想办理精神病证却无从下手,今天就从法律和实操角度,手把手教你如何合法办理精神病证,避免踩坑! 什么情况下需要办精神病证?...
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需存在合理怀疑被鉴定人有精神障碍且该鉴定对案件处理有重要意义,同时要符合相关程序规定。在刑事案件中,涉及嫌疑人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等;在民事案件中,涉及当事人行为能力等情况时可启动。
司法精神病鉴定是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精神损伤程度、智能障碍等问题进行鉴定。其启动需满足一定条件。
从实体条件来看,在刑事案件里,如果存在迹象表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影响其对自身行为的辨认或者控制能力,就需要启动鉴定。例如,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行为异常,表现出不符合常理的举动,或者有精神病史、家族精神病史等情况。因为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承担何种程度的刑事责任。若涉及被告人的受审能力,即被告人能否理解诉讼程序、能否与辩护人有效配合等问题时,也需要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
在民事案件中,当涉及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时,比如在签订重大合同、进行财产处分等行为时,若有证据显示当事人可能存在精神障碍,影响其对行为的性质、后果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就可以启动鉴定。因为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关系到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从程序条件来讲,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启动主体一般是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认为有必要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可以依职权启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以及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等,也有权申请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但最终是否启动由司法机关决定。并且,鉴定机构必须是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鉴定人员也应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法律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二条
委托人委托鉴定的,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核对并记录鉴定材料的名称、种类、数量、性状、保存状况、收到时间等。
诉讼当事人对鉴定材料有异议的,应当向委托人提出。
本通则所称鉴定材料包括生物检材和非生物检材、比对样本材料以及其他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鉴定资料。
法律解析: 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需存在合理怀疑被鉴定人有精神障碍且该鉴定对案件处理有重要意义,同时要符合相关...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