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的老赖怎么治?软硬兼施,合法追债有妙招!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比唱得好听:“兄弟,急用钱周转一下,下个月发工资立马还!”你心一软,转了账,结果呢?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电话不接、微信装失联,逢年过节朋友圈倒是刷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微信里叫你“兄弟”,酒桌上称兄道弟,一开口借钱眼睛都不眨,可到期了电话不接、消息不回,连朋友圈都开始屏蔽你,更气人的是,人家日子照常过,车照样开,饭局不断,就是你的钱石沉大海。
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我该怎么骂他?怎么在群里曝光他?怎么让他丢脸?”
但作为律师,我必须先泼一盆冷水——情绪发泄可以理解,但侮辱、谩骂、人肉、威胁,这些看似“解气”的操作,搞不好反手就把自己送进被告席。

那到底该怎么办?今天咱们不讲虚的,也不煽情,从法律角度出发,给你一套既能拿回钱、又能守住底线的实战策略。
固定证据,把“口头承诺”变成“铁证”
很多人吃亏就吃在这儿——“他亲口说下个月还”、“我们说好了的”,可法庭上只认白纸黑字。
现在立刻马上检查你手里的材料:
没有借条?别慌,微信聊天里他说“收到钱了,月底还你”,或者你催他还款他承认欠款,这些都能成为关键证据。
书面催告,留下“正式痕迹”
别再发“哥,最近手头紧,能不能先还点?”这种求人的语气。
改成正式通知,比如通过微信或短信发一句:
“某某,你于X年X月X日向我借款XX元,约定于X年X月X日归还,至今未还,现正式通知你于3日内履行还款义务,否则我将依法追责。”
这句话不是为了感动他,而是为了证明你已尽到催告义务,为后续起诉铺路。
拉黑前先截图,公开前先评估风险
看到老赖朋友圈晒旅游、晒新车,气得想发朋友圈曝光?
停!
即使他说了谎、装穷、逃避,你也不能随意贴大字报。
一旦你在社交平台发布带有侮辱性语言、捏造事实的内容(人渣”“骗子”“全家不得好死”),对方反过来告你侵犯名誉权,法院判你赔偿都不是没可能。
你以为法律只能打官司?错了,真正的高手,是在起诉前就把压力拉满。
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如果你知道他名下有房、有车、有存款,可以在起诉前向法院申请冻结他的资产。
他突然发现银行卡被封、车子不能过户,比你发一百条朋友圈都管用。
纳入失信名单 & 限制高消费
一旦判决生效后他仍不还钱,你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会把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黑名单”。
后果是什么?
→ 不能坐高铁、飞机
→ 不能住星级酒店
→ 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受限
→ 甚至影响贷款、找工作
这些才是戳中痛点的“社会性死亡”。
律师函警告,提升心理威慑
一封盖着律所公章的律师函,往往比你自己写十段长文都有效。
它代表“这事已经升级到法律层面”,很多人看到律师介入,立马主动联系和解。
张女士借给同事李某3万元,多次催还未果,某天她在公司微信群发了一条消息:“某些人借钱不还,心真黑,建议大家避雷”,并配了个“吐口水”的表情包。
李某认为她公然诽谤,将其告上法庭,虽然法院最终认定张女士未指名道姓,不构成严重侵权,但警告她:“若添加具体姓名或捏造事实,将承担赔偿责任。”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你说的是事实,表达方式不当,也可能越界。
面对借钱不还的老赖,愤怒很正常,但请记住:你不是要争一口气,而是要把钱拿回来。
辱骂他,你可能会爽三分钟;
起诉他,你可能拿回本金+利息+迟延履行金。
前者让你陷入纠纷,后者让你掌握主动。
法律从不鼓励以暴制暴,但它永远站在有准备的人这边。
保存证据、理性沟通、善用程序、合法施压——这才是现代人应对“人情崩塌”最体面也最有力的方式。
别让一个老赖,把你变成另一个你讨厌的人。
用法律说话,比用脏话有力得多。
本文由执业律师撰写,仅供参考,个案咨询请带齐材料面询专业律师。
借钱不还的老赖怎么治?软硬兼施的合法反击指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微信里叫你“兄弟”,酒桌上称兄道弟,一开口借钱眼睛都不眨,可到期了电话不接、消息不回,连...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