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后法院发短信?别慌!一文说清背后的真相和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一条写着“因贷款逾期,法院已立案”或“XX法院通知您应诉”的短信?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完了,要坐牢了?”先别急着吓自己——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一唠:这种短...
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信誓旦旦“下个月发工资就还”“年底分红一定先给你”,结果呢?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装失忆,最后连人影都找不着,更离谱的是,他朋友圈晒旅游、发新车、吃大餐,就是没钱还你,这时候你心里憋屈吧?但你知道吗,这些人不是一时冲动不还,而是早就打好了算盘——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
那问题来了:老赖为什么会借钱不还?是真穷还是装穷?是忘了,还是压根就没打算还?

大多数老赖在借钱那一刻,就已经在心里埋下了“不还”的种子,他们不是不懂法律,也不是不知道诚信,而是精于计算:借得到比还得起更重要,他们深谙人性弱点——你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催,拖着拖着你就放弃了;他们也熟悉法律流程——打官司耗时耗力,执行难如登天,就算赢了也不一定能拿回钱。
更狠的是,有些人借钱就是为了转移资产、逃避债务,比如自己公司快破产了,先把钱“借”给亲戚,账面上干干净净,等法院来查,啥也没有,或者干脆换个身份、换个手机号,玩失踪,你说气不气?但这,就是现实。
还有一类人,是典型的“信用透支型老赖”,他们习惯性借贷,从信用卡到网贷,再到熟人借款,拆东墙补西墙,一开始还能周转,后来窟窿越来越大,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已经还不起了,多欠你一个也没差。”这种人不是不想还,而是被自己的贪婪和侥幸一步步推向了失信的深渊。
所以你看,老赖不还钱,从来都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法律漏洞利用战,他们利用的是你的善良、信任和对法律程序的不了解。
那我们普通人怎么办?难道只能认栽?
当然不是!
以案说法:一张借条救回18万血汗钱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张是个普通工人,省吃俭用攒了18万,被同乡李某以“承包工程急需周转”为由借走,口头承诺3个月还清,结果半年没动静,老张上门讨要,李某直接翻脸:“谁说我要还?有证据吗?”
老张心凉了半截,幸好他当初转账时备注了“借款”,微信聊天记录里也有李某承认借款的内容,我们迅速收集证据,起诉到法院,虽然李某百般抵赖,但铁证如山,法院判决其限期偿还本金及利息,执行阶段,我们申请查其名下财产,发现他偷偷把一辆车过户给了儿子,我们立即提起撤销权诉讼,最终追回车辆变现,老张拿回了大部分款项。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不是所有老赖都能逍遥法外,关键是你有没有留下“法律能认的证据”。
法条链接:这些法律规定,是你维权的底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
这意味着,哪怕没有书面借条,只要你实际交付了款项,合同就成立了,但难点在于——你怎么证明这笔钱是“借款”而不是“赠与”或“投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明确:
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其他债务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
换句话说,你转账了,对方不能光说“这不是借款”就完事,他得拿出证据来证明这是别的用途,这,就是你维权的第一道防线。
律师总结:防老赖,要从“借钱前”开始
说到底,对付老赖,最好的办法不是事后追债,而是事前设防。
我给所有人的建议就三条:
善良要有锋芒,信任要有边界,你可以帮人,但不能让自己陷入被动,老赖不怕你生气,就怕你懂法律、留证据、敢起诉。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委屈而改变,但法律,永远站在准备充分的人这一边。
下次有人开口借钱,别急着掏钱包——先问问自己:如果他不还,我能不能让他付出代价?
能,你就借;不能,那就笑着摇头:“对不起,我也正缺钱。”
老赖为啥借了钱就不还?背后的真相和应对策略你得知道!,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信誓旦旦“下个月发工资就还”“年底分红一定先给你”,结果呢?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