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点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再也不怕算错多缴钱!
发工资时发现到手的钱比预想的少了一截;开个发票被财务一句“这个税率不一样”搞得一头雾水;或者自己做生意,月底对账时突然发现利润没多少,税却交了不少?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税点到底怎么算? 说...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签合同的时候对方突然说“这个报价不含税啊”,或者发工资时发现“怎么扣了这么多税”?又或者自己做生意,开票交税一头雾水,总觉得被“割韭菜”?很多人的困惑,都源于对“税点”这两个字的理解太模糊,今天咱就不整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术语,用大白话给你捋清楚——税点到底怎么算?它背后藏着什么逻辑?普通人怎么避免踩坑?
先说一句扎心的真相:税点不是随便定的,它是国家规定的税率在实际交易中的体现。比如你买一台设备,对方开13%的增值税发票,那这个“13%”就是税点,但问题来了——这个税是谁出?怎么算进总价里?会不会转嫁成本?别急,咱们一步步拆。

增值税(最常见)
小规模纳税人:通常3%(现在有优惠,可能1%),专票才能抵扣。
一般纳税人:根据行业不同,可能是13%(销售货物)、9%(建筑服务、运输)、6%(现代服务、咨询)等。
✅ 举个例子:你找一家设计公司做LOGO,合同写“服务费1万元,税点6%”,那最终你要付的钱是:10,000 × (1 + 6%) = 10,600元,其中600元是增值税,对方要交给税务局。
个人所得税(打工人最熟)
工资薪金是累进税率,3%到45%不等,比如你月薪1万,扣除五险一金和5000免征额后,应纳税所得额是3000元,对应税率3%,那你当月个税就是90元。
⚠️ 注意:劳务报酬不一样!如果你是以个人名义接活儿(比如兼职写稿),对方打款时可能直接按20%-40%预扣个税,这就容易“被多扣”。
企业所得税
一般企业25%,小微企业可能5%或10%,这个不体现在交易价格里,但会影响公司利润和分红。
很多人吃亏就吃在“口头约定”,记住一句话:“含税价”和“不含税价”,差的不只是几个百分点,而是责任归属。
👉 正确操作:
这样一旦发生争议,白纸黑字,谁也赖不掉,否则对方说“我没说包税”,你只能自认倒霉。
合理的税点计算,本质是风险分摊和合规安排。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杭州一位独立设计师小李,通过朋友介绍给一家公司做品牌设计,口头说好“一万块搞定”,结果项目做完,对方只打了9000块,理由是“要代扣个税1000”,小李懵了:我没签合同,也没开发票,凭什么扣我钱?
后来她咨询律师才发现——
对方作为付款方,确实有代扣代缴义务,但她既没提供发票,也没登记为个体户,这笔收入被视为“劳务报酬”,税率高达20%!也就是说,对方其实还少扣了……
最后小李不仅补了税,还被税务提醒“存在偷漏税风险”,一场合作,搞得身心俱疲。
💡 教训是什么?
哪怕是个体接单,也要签协议、明税点、开发票,合法合规才是长久之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应当向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购买方开具专用发票,并在发票上分别注明销售额和销项税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九条:
“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或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应当依法办理纳税申报。”
《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所有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支付款项,应当向收款方取得发票。”
这些法条看着冷冰冰,但每一条都在告诉你:交易要留痕,税负要透明,合规才能避险。
说到底,税点怎么算,表面是数字游戏,背后是法律责任划分。
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税”当成可以商量的小事,可一旦出问题,轻则补税罚款,重则影响征信甚至涉嫌逃税。
我的建议很实在:
合法纳税不可怕,可怕的是糊里糊涂地缴,或者心存侥幸地逃。
搞懂税点,不只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让自己走得稳、行得远。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这个价不含税”,你可以微微一笑,反问一句:“那税点怎么算?写进合同吗?”——那一刻,你就已经比大多数人专业了。
税点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再也不怕多缴冤枉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签合同的时候对方突然说“这个报价不含税啊”,或者发工资时发现“怎么扣了这么多税”?又或者...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