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怎么办理?被刑拘后家属最该知道的5个关键步骤
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心一沉、手发抖的时刻? 电话那头传来“他被带走了”,脑子瞬间空白,心跳快得像要撞出胸口。 家人突然被刑事拘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慌——找关系、托人情、四处打听,可真正能救命的,其实...
说实话,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跟公安机关打过交道,一旦家里有人突然被带走、被刑事拘留,全家立马就慌了神,电话打不通,人见不着,消息全靠“小道”传来传去,焦虑得睡不着觉,这时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能不能办取保?”但问题是——取保候审到底该怎么申请?谁有资格申请?要准备什么材料?成功率高不高?
今天我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给你掰扯清楚。

取保候审不是“放人”,也不是“没事了”,它是一种在案件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允许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暂时不被羁押,但需遵守一定条件的强制措施。
说白了,就是你虽然涉嫌犯罪,但还没定罪,法院或公安机关认为你暂时不需要关在看守所,只要保证随叫随到、不串供、不逃逸,就可以先回家。
这对当事人和家属来说,意义重大——至少能正常生活、配合律师办案、稳定情绪,甚至争取更好的处理结果。
别以为只有嫌疑人自己才能申请,根据法律规定,以下三类人都可以提出取保申请:
特别提醒:很多家属第一反应是“等通知”,其实越早申请越好,黄金72小时、前7天,往往是决定是否批捕的关键窗口期,律师介入越早,越有机会说服办案机关“不必羁押”。
不是你想取保就能取保的,法律上是有明确门槛的,主要看这几点:
举个例子:如果你老公因为打架被刑拘,但对方伤得不重,已经赔偿谅解,且平时表现良好、无前科,这种情况下,取保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而如果是涉毒、暴力犯罪、团伙作案等,审查就会严格得多。
别急,我给你梳理一个清晰的操作路径:
第一时间委托律师
别自己瞎打听!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律师可以第一时间会见当事人,了解案情,评估风险,并向办案机关提交《取保候审申请书》。
准备必要材料
提交申请,等待答复
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7日内作出决定,同意的,出具《取保候审决定书》;不同意的,也应说明理由。
办理担保手续
可以选择“人保”(找一名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或“财保”(交纳保证金),注意:保证金不是罚款,案子结束后,只要没违反规定,基本都能退还。
严格遵守取保期间的规定
不得离开居住地、随传随到、不得干扰证人、不得毁灭证据……一旦违规,立马收监!
去年夏天,我接手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23岁,大学刚毕业,在酒吧和人发生口角,推搡中导致对方鼻骨骨折,被以故意伤害罪刑拘。
家属几乎崩溃,觉得“这辈子毁了”,我们第二天就赶到看守所会见,发现对方伤情确实构成轻伤二级,但小李认错态度好,家属也主动联系赔偿8万元并取得书面谅解。
我们立刻起草取保申请,附上赔偿协议、谅解书、学校表现证明、父母工作证明,并强调其无前科、社会危害性极低,第三天就提交给派出所和检察院。
第6天,公安机关作出决定:同意取保候审。
后来案件走的是刑事和解程序,最终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
你看,如果当时家属只是干等,错过最佳时机,很可能就被批捕了,后续再想出来,难度翻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第六十八条:
决定取保候审的,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第九十九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
很多人把取保候审当成“求情”或者“走关系”,这是误区,真正的取保,拼的是反应速度、材料准备、法律依据和沟通能力。
记住几个关键点:
✅越早越好——前7天是黄金期;
✅律师必须尽早介入——只有律师能第一时间会见、阅卷、沟通;
✅证据要扎实——谅解书、赔偿凭证、病情证明,都是加分项;
✅别信“包过”承诺——合法合规才是正道,走歪门邪道反而害人害己。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亲人出事,谁都慌,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法律从不拒绝理性的人,只要你行动及时、方法得当,哪怕身陷囹圄,也有机会重获自由。
取保不是终点,但它是一束光——照亮回家的路。
取保候审怎么办理?被刑事拘留后还有救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说实话,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跟公安机关打过交道,一旦家里有人突然被带走、被刑事拘留,全家立马就慌了神,电话打不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