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威胁了怎么办?专业律师教你3步自救法!
遭遇威胁,如何冷静应对?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情况,比如被人言语威胁、恐吓,甚至遭遇暴力威胁,这时候,很多人会陷入恐慌,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法律对威胁行为有明确的界定和处罚措施,关键...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条冷冰冰的消息跳出来:“你最好老实点,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或者某天走在路上,被人拦住,语气阴沉地说:“再敢出声,后果你自己清楚。”
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是报警?还是忍一忍算了?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但我想告诉你:被威胁,不是小事,更不是软弱者的标签,而是法律必须介入的红线。

很多人觉得,对方没动手,只是说狠话,就算了吧。
可你知道吗?在法律上,“威胁”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所谓威胁,不只是拿刀指着你才算,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社交媒体,甚至是当面口头恐吓,只要让你产生恐惧心理,担心人身安全、名誉受损、财产受侵害,这就已经踩到了法律的底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前两天有个客户找我,说前同事因为工作矛盾,在朋友圈发他的照片,配文写着“欠钱不还,全家等着收尸”,看起来像气话?但在法律眼里,这就是典型的言语威胁+公然侮辱,完全可以追究责任。
现在是数字时代,绝大多数威胁都发生在网络上。截图!录音!录屏!保存原始记录!
微信聊天记录别删,短信别清空,通话记得开启录音(注意:单方录音在民事案件中通常可作为证据,刑事中需结合其他证据使用)。
如果你是当面被威胁,尽量找目击证人,事后尽快报警并做笔录,把时间、地点、人物、原话写清楚。
没有证据,再严重的威胁也可能变成“他说你说”的口水战。
很多人怕报警会激化矛盾,或者觉得警察不会管“嘴上说说”的事。
错!大错特错!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然侮辱、威胁他人,轻则拘留罚款,重则立案侦查,公安机关有权对行为人进行训诫、行政拘留,甚至采取限制令措施。
一次及时的报警,不仅是震慑对方,更是为自己留下法律保护的“时间戳”,万一后续真出事了,警方记录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如果威胁持续不断,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工作或心理健康,完全可以通过民事诉讼主张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
更严重的情况,比如涉及敲诈勒索、人身伤害预谋,那就不是“吵一架”的问题了,而是要进入刑事程序。
去年夏天,杭州一位女士小林(化名)和男友分手后,前男友多次发微信威胁:“你不回来,我就去你公司闹,让大家都知道你是怎么骗我的感情。”
后来发展成每晚打十几个电话,内容越来越极端:“我知道你爸妈住哪儿,孩子上学也逃不掉。”
小林吓得不敢出门,整夜失眠,她终于鼓起勇气报警,并提交了完整的聊天记录和通话录音。
警方调查后认定,该男子的行为已构成威胁他人人身安全,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对其处以行政拘留七日,并责令删除所有威胁信息。
这个案子让我印象很深,不是因为它有多复杂,而是小林从“不敢惹事”到“勇敢维权”的转变,她说:“我以为只是情绪发泄,没想到真的能把他关进去。”
你看,法律从来不是摆设,它只保护那些敢于站出来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
多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这些法条不是印在书上的文字,它们是你面对黑暗时手中的光。
我做律师这么多年,见过太多人因为害怕、犹豫、顾及面子,选择默默承受威胁,结果呢?变本加厉。
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你越怕,对方就越敢,你越躲,危险就越近。
被威胁不可耻,可耻的是明明有能力保护自己,却选择了退缩。
下次当你收到那条让你脊背发凉的信息,请记住这三点:
法律不会替你懦弱,但它永远站在勇敢者这一边。
你不需要成为英雄,只需要做一个不肯低头的普通人——这就够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而你要做的,就是给它一个到场的机会。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条冷冰冰的消息跳出来:“你最好老实点,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或者...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