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贷款逾期被催收短信轰炸?别慌,先搞清这3件事再行动!
最近老有朋友私信我:“张律师,我用的微信分付或者微粒贷,就晚了几天没还上,手机直接炸了——短信一条接一条,说什么‘已上报征信’‘将采取法律手段’,吓得我晚上都睡不着,这到底是不是吓唬人?我现在该怎么办...
最近有个朋友半夜给我发消息,语气都快哭了:“哥,我信用卡逾期一个月,现在手机炸了,天天收到‘最后通牒’、‘法警上门’、‘账户冻结’这种短信,连我爸妈都收到了‘您儿子已被列为失信人员’的提醒……这不是吓人吗?我是不是要坐牢了?”
我一看他转来的截图,差点笑出声——不是因为事小,而是这些短信编得比电视剧还离谱,什么“法院执行局已立案,请于24小时内还款,否则将启动强制措施”,还有“您的亲朋好友已收到信用警示函”,甚至配个假公章截图,搞得跟真的一样,但仔细一扒,漏洞百出。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事儿:贷款逾期后,那些让你心惊肉跳的“恶搞式”催收短信,到底哪些是唬人的?哪些是真的风险?咱们普通人该怎么应对才不吃亏?
首先得明白一点:正规金融机构或合法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绝对不能用侮辱、威胁、骚扰、泄露隐私等方式催收,可现实中,不少外包催收公司为了业绩,打起了“心理战”。
这些话术听着吓人,但全是违规操作,法律上哪有“因民事债务被抓”的说法?除非你涉嫌诈骗,否则最多是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老赖”),但也得经过法院判决+强制执行程序,哪能一条短信就给你定罪?
看到这类信息,第一反应不是慌,而是截图保存证据——这可能是日后维权的关键。
虽然很多短信是虚张声势,但逾期本身确实有真实后果,咱们得分清轻重缓急:
不怕“吓唬”,怕的是“装睡”,很多人就是因为一开始不敢面对,结果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核实信息真伪
看短信来源是不是官方号码?有没有错别字?是否要求点击不明链接?银行不会通过短信发“紧急链接”让你还款,更不会索要验证码。
主动联系机构协商
如果确实还不上,别等对方催,自己打客服电话,说明困难,申请延期、分期或个性化还款方案,现在很多银行都有“困难客户帮扶通道”,比你躲着强一百倍。
保留证据,必要时投诉或报警
对于频繁骚扰、冒充公检法、群发亲友的催收行为,可以直接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严重者可报警处理,你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张先生因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8个月未还,某天突然发现,全家人、同事甚至前女友都收到了一条彩信:“张先生因恶意透支已被公安机关立案,请勿与其发生经济往来。” 配图是伪造的“立案通知书”。
张先生气愤之下报案,警方调查发现是一家外包催收公司所为,最终该公司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12万元,相关责任人被治安拘留,法院也判决其赔偿张先生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催收可以“催”,但不能“越界”,一旦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就要付出代价。
朋友们,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蒙蔽了判断力,那些满天飞的“末日短信”,大多是情绪勒索的伎俩,你要做的不是崩溃,而是清醒——
✅ 分清真假信息,守住底线;
✅ 主动沟通协商,争取转机;
✅ 遇到越界催收,果断反击维权。
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法律从不支持“以暴制债”,也永远站在理性与规则这一边。
面对压力,最好的武器不是逃避,而是 knowledge(知识) + action(行动)。
下次再收到“法警上门”的短信?别急,先拍张照,—该投诉投诉,该协商协商,该生活生活,你的人生,不该被一条垃圾短信绑架。
贷款逾期被花式催收短信轰炸?别慌,先搞清这3件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有个朋友半夜给我发消息,语气都快哭了:“哥,我信用卡逾期一个月,现在手机炸了,天天收到‘最后通牒’、‘法警...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