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收到网贷起诉通知?别慌,教你这样应对!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个挺让人闹心的事儿——“莫名被网贷平台起诉了”,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可能自己都忘了啥时候借的钱,或者压根儿就没借过,突然一张法院传票或者一堆律师函就找上门来,整个人都懵了,对吧?...
“叮铃铃……”一个陌生电话,或者一封突如其来的邮件、短信,告诉你因为“骗贷”被某个网贷平台起诉了,甚至可能提到了“刑事责任”、“牢狱之灾”,一时间,头都大了,手脚冰凉,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明明只是借钱周转,怎么就成了‘骗贷’?这可怎么办啊?”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请先深呼吸,告诉自己:别慌!事情未必像听起来那么可怕,但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骗贷”这个词,听着就吓人,因为它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比如我们常说的“贷款诈骗罪”,但实际上,很多网贷平台所谓的“起诉骗贷”,未必真的走到了法院那一步,也未必就构成了刑事犯罪,有些时候,这可能是平台催收的一种手段,把民事纠纷往刑事上靠,想给你施加压力,让你尽快还钱。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无论对方是真是假,目的何在,我们都需要认真对待,弄清楚状况。
以案说法:小王的“惊魂”经历
咱们来看看小王的例子,小王年初的时候,手头紧,就在一个手机APP上借了5万块钱,约定分12期还,开始几期都按时还了,后来因为工作变动,收入断了,就逾期了3个月。
突然有一天,他收到一条短信,内容大致是:“【XX法院】王某,因你涉嫌在XX网贷平台诈骗贷款,案件已受理,即将开庭审理,若缺席将判处有期徒刑X年,并处罚金X万元。”后面还留了一个“律师”的联系方式。
小王当时就吓懵了,赶紧打过去,对方口气强硬,说他当初提供的资料有虚假成分(比如小王当时填的月收入稍微往高了写了一点),这就是“骗贷”的证据,小王悔恨交加,觉得自己天都要塌了。
后来,小王在朋友的建议下,找到了我,我仔细问了情况,发现几个疑点:第一,法院送达传票通常不会只用短信,更不会用那么夸张的语气;第二,所谓的“虚假资料”是否真的达到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贷款”的程度,这可不是平台说了算的。
我建议小王:1. 先通过官方渠道(比如当地法院官网或电话)核实是否真的有案件;2. 整理好所有的借款合同、还款记录、沟通记录;3. 不要轻易给对方转账“和解”。
结果呢?小王一核实,根本没有所谓的法院案件,那条短信就是催收公司的“杰作”,而他当初稍微夸大收入的行为,虽然不妥,但结合他最初的还款意愿和后来的客观困难,并不构成“贷款诈骗罪”,小王在我的帮助下,主动联系了网贷平台,说明了情况,协商了新的还款计划,事情才慢慢解决。
法律怎么说?“骗贷”可不是随便说的!
大家记住,“骗贷”如果上升到刑事犯罪,最相关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贷款诈骗罪。
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划重点:构成这个罪,关键在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且采取了欺骗手段,也就是说,你当初借钱的时候,就没打算还,而且用了假身份、假合同、假证明等等,如果仅仅是因为后来没钱还不上,那一般是民事纠纷,不是刑事犯罪的“骗贷”。
律师总结:遇到这种事,三步带你稳下来!
保持冷静,核实信息真伪:
梳理证据,明确自身情况:
寻求专业帮助,依法理性应对:
核心思想就是:“骗贷”是刑事犯罪,认定非常严格,普通的网贷逾期,绝大多数是民事纠纷,不会轻易变成“骗贷”,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学会分辨真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遇到问题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网贷有风险,借贷需谨慎,如果真的遇到了麻烦,别慌,法律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说法,有任何法律问题,随时找我聊聊。
“叮铃铃……”一个陌生电话,或者一封突如其来的邮件、短信,告诉你因为“骗贷”被某个网贷平台起诉了,甚至可能提到...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