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1万1年多,银行真的会起诉我吗?
老张最近晚上总睡不好,心里压着块大石头——一张信用卡逾期1万1年多了,一开始只是临时周转不灵,想着下个月就能还上,结果拖了一年多,催收电话从温和提醒变成严厉警告,他甚至听到“要走法律程序”这样的话,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逾期时间一长,银行或者贷款机构可能就“忘了”或者“懒得追究”了,尤其是逾期超过1年,有些人甚至会暗自庆幸,以为风头已经过去,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可能让你心头一紧:即使逾期1年,你依然有可能被起诉。
在法律层面,债权方(比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有权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内对债务人提起诉讼,而通常,民事诉讼的时效是3年,从债务人最后一次履行还款义务或确认债务之日起计算,也就是说,如果你逾期1年,但在这1年内从未还过款、也没有主动承认过这笔债务,那债权人完全有可能在接下来的2年内选择起诉。
现实中的起诉与否,并不只取决于时间,还跟债务金额、债权方的内部政策、债务人的还款意愿等多种因素有关,金额较大的债务,银行更倾向于走法律程序;而小额贷款,某些机构可能会选择外包催收,而非直接起诉,但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小额负债就绝对安全——如果债权人认为有必要,他们仍然可以依法主张权利。
很多人担心逾期会影响个人征信,这没错,但比征信更严重的是,一旦被起诉且法院判决生效,你可能面临强制执行、工资扣划、房产查封甚至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等后果,哪怕逾期时间不短,也千万别掉以轻心。
小张2020年向某银行信用卡借款5万元,后因工作变动失去收入来源,逾期未还,起初银行多次电话催收,小张均以“再等等”为由敷衍,一年后,他自认为银行已经“放弃”,也不再接听电话。
2022年,小张突然收到法院传票——银行在他逾期满1年8个月后提起了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银行在诉讼时效内多次催收,构成了时效中断,因此债权仍受法律保护,最终判决小张偿还本金、利息及诉讼费用,并因未及时履行被依法限制高消费。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要以为时间久了就能“自动解脱”,只要债权方在诉讼时效内主张过权利(比如电话、短信、函件催收),时效就会重新计算,逃避不仅没用,还可能让后果变得更严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九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这意味着,只要银行在3年内曾联系你催款,诉讼时效就会不断“重启”,债权人依然保有通过法律途径追讨的权利。
逾期1年不代表安全,更不意味着债务会自动消失,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也赋予债务人协商的空间,如果你正面临逾期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欠债不是罪,但逃避责任可能让你付出更大代价。理性面对、积极解决,才是对自己负责的做法。
本文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及实务经验撰写,仅供参考,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具体个案请咨询专业律师。
逾期1年,银行真的还会起诉我吗?,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逾期时间一长,银行或者贷款机构可能就“忘了”或者“懒得追究”了,尤其是逾期超过1年,有些人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