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网贷3600元被起诉了,我该怎么办?
最近有朋友跟我吐槽,说自己不小心欠了某网贷平台3600块钱,结果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整个人都懵了,吃不下睡不着,就怕自己要坐牢,唉,听到这种事儿我也替他着急,其实啊,遇到这种情况,先别自己吓自己,但也绝对不能不当回事儿。
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管你当初是因为什么原因借的钱,只要是合法的借贷关系,那这笔钱你肯定是要还的,可能有人会说,才3600块钱,至于吗?平台至于为了这点钱去法院起诉我吗?你还别说,真至于,现在很多网贷平台都有专门的法务团队,或者会把催收外包给专业公司,他们走法律程序的成本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低,而且通过起诉,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你还钱,甚至包括利息、违约金等等,别抱侥幸心理,觉得钱少就没事。
那被起诉了,到底会有啥后果呢?最直接的,如果你不去应诉,或者法院判决你败诉了,你还是不还钱,那对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到时候,法院可能会冻结你的银行账户、微信支付宝里的钱,甚至拍卖你名下的一些财产(3600块钱一般不至于到拍卖房产车子的地步,但冻结账户是很常见的),更重要的是,这会影响你的个人征信!现在是信用社会,征信坏了,以后想贷款买房买车、甚至找工作都可能受影响,那损失可就不止3600块了。
一旦收到法院传票,正确的姿势是这样的:
- 先确认“传票”的真假:现在骗子也多,先看看传票是不是法院正规发出的,有没有法院公章、案号、承办法官联系方式等,可以打电话给法院核实一下。
- 别慌,赶紧找钱:3600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看看能不能跟亲戚朋友周转一下,先把这笔钱凑齐,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 主动联系网贷平台或对方律师:在开庭前,你可以尝试主动联系对方,说明你的情况,表达你愿意还钱的意愿,看能不能协商一个还款计划,比如一次性还清能不能减免点利息违约金,或者分期还(虽然3600分期意义不大,但态度很重要),如果能协商一致,对方是可以撤诉的。
- 如果协商不成,开庭一定要去!:很多人怕见法官,怕败诉,就干脆不去开庭,这是大错特错!你不去,法院可以缺席判决,结果对你更不利,去了,你可以向法官说明你的情况,比如利息是不是过高(超过法定上限的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你现在的经济困难等等,法官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解。
以案说法:
就说小王吧,也是欠了某网贷平台3000多块钱,一开始没当回事,电话也不接,结果没多久就收到了法院传票,小王吓坏了,赶紧来找我,我告诉他,别怕,先去法院领了起诉状副本,看看对方起诉的金额、利息、违约金都是怎么算的,一看,发现里面有一笔“逾期罚息”高得离谱,远超法律规定的LPR的四倍。
后来,小王在我的建议下,开庭时准时到场了,在法庭上,他承认了借款事实,但对过高的罚息提出了异议,法官听取了双方意见后,主持调解,小王和网贷平台达成协议,小王一次性偿还了本金和合法的利息,对方也撤诉了,小王虽然损失了几千块,但避免了征信受损,也买了个教训。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第一,欠债要还;第二,利息不是对方说多少就是多少,超出法律规定的可以不认;第三,积极应诉,争取最好的结果。
相关法条链接(供参考,具体请查询最新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返还借款的期限】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逾期返还借款的责任】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
[请自行搜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新版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起诉、应诉、执行等相关规定。
[请自行搜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
律师总结:
欠了网贷3600元被起诉,虽然金额不大,但性质是一样的,大家记住几个关键词:
- 别逃避: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 快还钱:这是王道,尽快筹集资金是首选。
- 善协商:主动联系对方,争取协商解决,和平撤诉。
- 懂应诉:收到传票务必应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过高利息可以提出抗辩。
- 重征信:别因小失大,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后患无穷。
3600块钱,可能就是一个月的零花钱,或者几顿饭钱,但因为这笔钱影响了征信,甚至被法院执行,那就太不值当了,希望大家都能理性借贷,按时还款,维护好自己的信用记录,如果真遇到了麻烦,也别自己扛着,及时咨询专业人士,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对你有帮助!
欠网贷3600元被起诉了,我该怎么办?,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