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只发工资不交社保,员工是赚了还是亏了?
老张上个月领工资时发现,公司这个月开始“改革”了——工资涨了500块,但人事悄悄跟他说,以后社保就不交了,折成现金一起发,老张心里嘀咕:“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拿到手的钱多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打开基金账户,看到“累计收益+8.6%”,心里一喜,觉得自己赚了不少;可再一看“持有金额比买入时还少”,顿时一头雾水——这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基金到底怎么算收益?普通人该怎么一眼看懂自己的钱是多了还是少了?
先说个大实话:很多人买基金,连最基本的收益算法都没搞明白,就敢把钱投进去,结果呢?涨了以为自己是股神,跌了又怪市场不公,其实啊,基金的收益计算没那么玄乎,但也没那么简单,关键是要搞清楚几个核心概念。

很多人误以为:“今天基金涨了2%,我就赚了2%。”错!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小王去年花1万元买了某只基金,当时的单位净值是1元,所以他买了1万份,一年后,这只基金的净值涨到了1.2元,看起来涨了20%,那他是不是就赚了2000块?
表面上看没错——1.2元 × 1万份 = 1.2万元,确实多了2000元,但这只是“账面浮盈”,还没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分红。
如果这只基金中途分过红,比如每份分了0.05元,总共分红500元,这部分钱要么直接到账,要么再投资成了更多份额,那你实际的收益就得把分红也加进去。
更复杂的是:如果你不是一次性买入,而是定投了好几个月,每次买入的净值都不一样,那你的“成本价”就得用“加权平均法”来算,不能简单拿当前净值减最初净值。
真正的基金收益,要算三笔账:
记住这两个词:持有收益和累计收益。
持有收益:指的是你当前这笔投资从买入到现在,实际赚了多少钱,它只看你手上这部分基金份额的表现,是最贴近你钱包的感受。
累计收益:可能包括你已经赎回的部分,也可能包含历史操作的总回报,这个数字容易“美化”,比如你之前赚过一波赶紧跑了,后面虽然跌了,但累计收益还是正的——可你现在手里的钱并没那么多。
还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年化收益率,这才是衡量基金表现的核心,比如一只基金两年赚了20%,年化大约是9.5%;另一只基金一年赚了15%,年化就是15%,你说哪个更厉害?显然是后者。
打个比方:一个基金像慢炖的老火汤,稳稳当当;另一个像爆炒的川菜,香是香,但也容易糊锅,你怎么选,取决于你是想喝汤还是想解馋。
不要只看七日年化:货币基金常宣传“七日年化3%”,听着不错,但这只是过去七天的表现,不代表未来也能这样。
不要被“成立以来涨幅”迷惑:有的基金成立十年涨了300%,听起来牛吧?可人家前八年都在亏,最近两年才翻盘,你要是去年才买,感受可能完全不同。
定投别光看收益率,要看绝对收益:哪怕年化只有6%,但你每月坚持投,五年下来复利效应惊人,别小瞧“慢慢变富”。
老李是个退休教师,去年听邻居推荐买了某只热门成长基金,刚开始涨得猛,App上显示“累计收益+18%”,他逢人就说自己投资有道。
半年后市场回调,净值一路下滑,他慌了,赶紧打开账户一看:持有收益居然是-3%!
他懵了:“不是说赚了18%吗?怎么反而亏了?”
我去帮他梳理才发现:原来那个“18%”是累计收益,包含了他最早一笔小额试水投资的盈利;而他后来追加的大部分资金是在高点买入的,成本远高于当前净值,所以整体是亏的。
这就是典型的“数据误导”,平台展示的数据未必是你最该关注的。投资者真正该盯的是“持有收益”和“本金安全边际”。
最后我建议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暂停追高,二是重新评估持仓成本,三是设置止盈止损线,三个月后,他心态稳了,收益也开始回升。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五十条规定:
“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向基金份额持有人提供基金财务会计报告、收益分配方案以及重大事项公告等信息,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要求:
基金管理人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累计净值增长率等关键指标,并对收益来源进行说明。
这意味着:你有权知道你的收益是怎么来的,基金公司不能只报喜不报忧。
如果你发现某只基金长期隐瞒风险、夸大收益,可以向证监会或基金业协会投诉维权。
朋友们,投资基金不是赌博,也不是跟风凑热闹,它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和风险的对话,而这场对话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我的钱到底有没有在增值?
记住三句话:
作为从业多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不懂基础规则而吃亏的投资者,他们不是不聪明,而是太信任“别人说的”,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你自己看得懂的数字。
下次打开基金账户前,先问问自己:
“这笔收益,是真的落袋为安,还是镜子里的倒影?”
想清楚了,你的投资之路,才算真正开始。
基金收益怎么算?赚了还是亏了,一招看懂不被忽悠!,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打开基金账户,看到“累计收益+8.6%”,心里一喜,觉得自己赚了不少;可再一看“持有金额比买入时还少”,顿时一...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