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记录怎么查?一不小心被贷款了怎么办?
咱们现在出门吃饭、打车、租房,甚至找工作,都可能跟“信用”挂钩,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明明自己没借过钱,银行却说你有逾期?或者申请房贷时突然被告知“征信有问题”?这时候你才意识到——哎,我得赶紧看看自己...
半夜刷着某宝、某东,手指一滑,“秒杀”按钮点下去,付款成功那一刻还有点小激动——结果等了好几天,物流信息却像被冻住了一样,纹丝不动,再一问客服,人没了;找平台投诉,流程绕得像迷宫;想报警吧,又觉得“就几百块钱,犯得上吗?”
别急,这事儿我见得太多了,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每天处理的咨询里,至少有三成跟“网上购物踩坑”有关,今天咱们不讲法条堆砌,不说官话套话,就用大白话,掰开揉碎地告诉你:怎么在网上购物才能不吃亏?万一被骗了,到底该怎么办?

很多人一看“限时折扣”“库存仅剩3件”,脑子一热就付钱,这是最容易中招的时候。
第一步:看店铺资质。
尤其是第三方平台上的小店,别光看好评如潮,要点进店铺主页,查营业执照(很多平台都要求公示),看看注册时间、经营地址,如果一家店开了不到一个月,评价全是带图好评但文字雷同,大概率是刷单的“皮包店”。
第二步:比价要聪明。
看到“原价999,现价99”别激动,打开浏览器搜一下这个商品的历史价格,用“慢慢买”“什么值得买”这类工具查查它是不是先涨价再打折,真便宜不会只卖你一个人,假优惠专割冲动党。
第三弟:支付渠道必须正规。
千万别信“店主发来的微信二维码”“支付宝口令红包”这种私聊转账,所有交易一定要走平台担保流程!哪怕对方说“私下转便宜20块”,你也得坚决拒绝,因为一旦脱离平台,你的订单就没有法律意义上的“交易记录”,维权直接难上天。
东西到了,别急着确认收货!先当着快递员面拆封检查:
发现问题当场拒收,并拍照录像留证,如果已经签收了才发现问题,也别慌,48小时内联系客服并上传证据,拖太久平台可能不认账。
记住一句话:确认收货=你认可这笔交易已完成。一旦点了,再想退,难度翻倍。
第一步:平台投诉
打开订单页面,点击“申请售后”或“举报商家”,上传聊天记录、商品照片、物流截图,大多数平台有“消费者保护机制”,7天无理由退货只是基础,有些还能支持“假一赔三”。
第二步:保留证据链
把所有沟通记录保存好,包括:
第三步:拨打12315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在线投诉
如果平台不作为,或者商家态度恶劣,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现在12315小程序就能提交材料,处理效率比你想象中高得多。
第四步:必要时起诉
损失金额较大(比如上千元)、涉嫌诈骗的,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哪怕对方是个体户,也能通过平台调取其工商信息进行追责。
去年冬天,杭州李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直播间买了个“德国进口恒温杯”,主播说得天花乱坠:“智能控温,摔不坏,送男友绝对高级。”她一口气买了三个送亲友,花了近800元。
结果收到货发现:杯子漏电、温度不准,连品牌LOGO都是贴纸,她联系客服,对方先是推脱“运输问题”,后来干脆拉黑。
李女士没放弃,她做了三件事:
市场监管局认定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责令退款并处以罚款,更关键的是,平台也因此下架该直播间三个月。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普通人不是斗不过商家,而是很多人连基本证据都没留。
说到底,每一次点击“立即购买”的背后,都是一次微型契约关系的建立,你以为你在买东西,其实你是在参与一场法律行为——买卖合同成立。
别把网购当成纯粹的消费快感,它更像一场需要谨慎对待的小型交易。
防骗的关键不在事后追责,而在事前预防。
选靠谱店铺、走正规流程、留完整证据,这三件事做到了,哪怕遇到不良商家,你也握有主动权。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常对客户说的话:
“你不是弱势群体,你是受法律保护的消费者,只要你不放弃权利,就没人能让你白白吃亏。”
下次再刷到“全网最低价”的时候,不妨慢半拍,多问一句:
这便宜,来得干净吗?
半夜刷着某宝、某东,手指一滑,“秒杀”按钮点下去,付款成功那一刻还有点小激动——结果等了好几天,物流信息却像被...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