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书怎么写才有效?签了字却没用?这些坑你千万别踩!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急着借钱,拉你当担保人,说“就是走个形式,签个字而已”,结果人一跑,债主直接找上门,法院传票都寄到家里了?这时候你才慌了神:“我当时哪知道担保这么严重啊!” 别急,...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之间合伙做生意,说好“白纸黑字”写个协议,结果真出事了,那份所谓的“协议”翻出来一看,连双方名字都没写全,条款模糊得像天气预报,法院看了都摇头,又或者,公司跟供应商签了个合作备忘录,结果一方突然不认账:“这又不是正式合同,不算数!”这时候你才发现,原来“写了东西”和“写对东西”,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的问题:协议书到底该怎么写,才能真正管用?
很多人觉得,只要双方签字,哪怕是一张便条,也算协议,从法律角度讲,这话没错——只要是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形式上哪怕是微信聊天记录,也可能被认定为有效协议,但问题是,“有效”不等于“好用”。
一份真正靠得住的协议书,必须具备几个核心要素:
主体明确
谁跟谁签的?身份证号、公司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一个都不能少,别写“小王”“老李”,得是“王某某,身份证号XXXX”,否则将来打官司,连被告是谁都查不清。
权利义务清晰
别用“大概”“尽量”“原则上”这种词。“甲方尽量配合乙方工作”——这等于没说,要写成:“甲方应在收到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提供相关资料,逾期视为违约。”越具体,越有约束力。
违约责任写清楚
很多人怕伤感情,不敢写“违约金”,但恰恰是这一条,最能防止对方耍赖。“若乙方未按期付款,每逾期一日,按应付金额的0.5%支付违约金。”有了这条,对方想拖款就得掂量成本。
争议解决方式要定好
写明去哪个法院起诉,或者是否走仲裁,不然一旦闹翻,光“该去哪告”就能扯半年。
签字盖章+日期不可少
没有签字或盖章,协议就是废纸,最好让双方当面签署,拍照留存,电子版也存一份,日期一定要写,否则可能影响时效计算。
我之前代理过一个案子,挺典型的,客户老张和邻居老李合伙开个小餐馆,俩人关系铁,就写了张A4纸协议:“共同出资,利润平分,风险共担。”然后各自投了10万,没走账,现金给的。
结果半年后,老李突然撤资,还说老张挪用了资金,老张傻眼了:钱都花在装修和进货上了,哪来的挪用?可那张协议里,既没写出资方式,也没约定账目怎么管,更没写退出机制,最后法院认定:协议成立,但无法证明资金用途,也无法界定是否存在违约,老张不仅拿不回投资,还得自己承担后续亏损。
你说冤不冤?如果当初多花半小时,请人拟个规范协议,把出资方式、财务管理、退出条件写清楚,根本不会走到这一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明确: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第五百七十七条还规定了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也就是说,协议一旦成立且合法,就必须履行,否则就要担责,但前提是——你的协议得“成立”且“明确”。
很多人把签协议当成走过场,觉得“信任最重要”,可现实往往是:感情再好,也扛不住利益冲突,真正聪明的人,不是不信人性,而是懂得用制度保护善意。
别再随便拿张纸写几句就签字了,哪怕事情再小,也建议做到三点: 具体化**:别怕啰嗦,把该写的都写进去;
一份好的协议,不是为了防着对方,而是为了让双方都能安心往前走,它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一份带着温度的承诺书——只要你我都守约,路就能走得更远。
下次你要签协议前,不妨多问一句:这张纸,真的能保护我吗?如果答案不确定,那就别急着签字,毕竟,预防永远比补救来得划算。
协议书怎么写才有效?签了字却反悔,谁来担责?,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之间合伙做生意,说好“白纸黑字”写个协议,结果真出事了,那份所谓的“协议”翻出来...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