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撤诉?一念之差想反悔,还能撤回来吗?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气头上把对方告了,法院也立案了,可冷静下来一想,其实没必要闹到这一步?或者,双方私下已经谈好了赔偿方案,官司再打下去反而伤感情、耗时间?这时候,很多人会问一句:“还能撤诉...
气头上一纸诉状把人告了,法院都立案了,结果冷静下来一想——哎,其实也没那么严重,或者对方态度突然变好了,赔偿也愿意给,这时候心里就开始打鼓:这官司还能“收回来”吗?能撤诉吗?怎么撤?会不会有啥后遗症?
别急,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这个事儿。

很多人以为,只要法院还没判,我随时都能撤,听起来好像挺合理,但现实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得明白一点:起诉是权利,撤诉也是权利,但这个权利不是无限的。就像你按下了“发送”键,能不能撤回,要看消息发出去了没有,到没到对方手里。
在法律上,撤诉就是在判决前,原告主动申请撤回起诉的行为,一旦撤诉成功,这场官司就相当于“没发生过”——至少从程序上来说是这样。
关键来了——撤诉能不能成功,法院说了算,不是你说撤就能撤。
为什么?因为案子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了,法院已经投入了人力、时间,甚至被告都已经准备答辩材料、请了律师、跑了好几趟法庭,这时候你一句“我不想告了”,就想全身而退?那人家的时间、精力、情绪损失谁来承担?
法院会综合考虑:
越早撤,成功率越高,如果还在立案阶段,或者刚送达被告,还没开庭,那基本八九不离十能撤,但如果已经开庭审理,证据都质证完了,法官都快写判决了,这时候再想撤?难!
有些情况下,法院还会要求你书面说明撤诉理由,双方已达成和解”“自愿放弃诉讼请求”等等,不能光说“我不想告了”,得给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
比如涉及公共利益、身份关系、刑事案件的自诉部分,法院对撤诉审查更严,尤其是离婚案件,虽然可以撤诉,但反复起诉又撤诉,法官可能会直接认定你“无正当理由拖延”,下次起诉都不一定受理。
还有些人想着“先起诉施压,谈不拢再撤”,听着聪明,但真操作起来风险不小。频繁起诉又撤诉,可能被认定为滥用诉讼权利,轻则被训诫,重则影响后续诉讼的信用评价。
我之前代理过一个民间借贷案,当事人老张借给朋友20万,三年没还,气不过就起诉了,法院立案后,对方慌了,连夜凑钱还了15万,说剩下的慢慢还,求老张撤诉。
老张心一软,立马打电话问我:“律师,我现在能撤吗?”
我赶紧提醒他:“别急着去法院口头说一声就算了!”
因为当时案子已经排期开庭,对方也提交了答辩状,如果老张直接去窗口说“我要撤”,法院很可能会要求对方出庭确认是否同意撤诉,万一对方反悔,说“我已经应诉了,不同意你撤”,那就麻烦了。
后来我们怎么做?
第一步,让老张和对方签了一份《和解协议》,明确剩余5万分期还款;
第二步,由我起草《撤诉申请书》,写明“因双方已达成和解,原告自愿撤回起诉”;
第三步,提前跟承办法官沟通,确认撤诉可行性;
第四步,正式提交撤诉申请,并附上和解协议。
法院裁定准予撤诉,案子顺利终结,老张既拿到了大部分钱,又避免了漫长的诉讼,皆大欢喜。
你看,看似简单的“撤诉”,背后其实有一整套操作逻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
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也就是说,撤诉的决定权在法院,不在原告自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
当事人申请撤诉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诉处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依法处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准许撤诉。
这条就是防止有人利用撤诉逃避法律责任,比如明明涉嫌虚假诉讼,还想临阵脱逃。
最后我给你划几个重点:
一句话:起诉要理性,撤诉要讲究。
法律不是情绪的出口,也不是谈判的筹码,真正聪明的人,是在动手之前就想清楚——这一仗,到底值不值得打。
要是已经打了,也别慌,找对方法,及时止损,也是一种智慧。
毕竟,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判决书,一个“撤诉”,反而能换来更大的和解空间。
怎么撤诉?一念之差想反悔,还能撤回来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气头上一纸诉状把人告了,法院都立案了,结果冷静下来一想——哎,其实也没那么严重,或者对方态度突然变好了,赔偿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