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刻一枚藏书章,刻什么字比较好?” 这个问题,在订制过程中经常被问到。 要是在以前,答案无非就是这样:"x x藏书”、“x x读过”、“xx所藏”等等。比如叫"李明”,一般就刻: "李明藏书” ,或者 "李氏藏书”。 难道<藏书印>就不能更有创意??? 接下来,我将告诉你,如何让藏书印的印文更出彩。 ▼ 喜欢读书的人大抵都爱好藏书。每购到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 就在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或钤上一枚赏心悦目的藏书印,这大约是我们能在世俗生活之外能惊觉到的灵气生发之处。 先民的著作,传至今天,实属不易。在印刷不方便的年代,文人手抄善本也是常见之事。打开古书硃痕满纸,动人心目(依据藏书印的顺序,则可以考出收藏者的时代和来龙去脉,所谓“流传有绪”就是指此)。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用于藏书目的的证明一直都有,中国的藏书证明就是印章,印章虽小乃是国之重器,是凭信工具,将印章钤在书上、字画上都是十分郑重的事。 国外的藏书票也是类似的作用(藏书票是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的一种版画作品,除了图案,还写着"EX-LIBRIS"(拉丁文),表示"属于私人藏书")。 过去文人、书人、诗人和藏书家基本上是重叠的,历代文人墨客大多喜欢在自己的藏书上留下自己喜欢的印章。 真正藏书家对藏书印章尤为看重,希望拥有专属的藏书印,以便在自藏古籍上钤盖印记,所以每一枚藏书印都可能是藏书家精心设计出的得意之作。 通过印文内容,可以看出个人气质、追求、境界、造诣。所以很多藏印内容最终往往超出单纯的标记范围,成为抒发情怀、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得益于此,我们可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 大多藏书印旨在表明两点, 一是说明该书归属, 二是以藏书印上的内容,展现自己、教育后代。 唐太宗李世民有“贞观”连珠印,唐玄宗李隆基有“开元”连珠印。到了五代,李后主有“建来文房”印,再后来到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有“秘阁图书”印,皇帝的藏书印自然有名,也是表示藏书所属年代。 私人藏书印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有斋馆印,有姓名印,有专用的籍贯姓名印,也有拥有号斋馆、训辞杂语多枚,有以某个诗句或短语明志,但也有不厌其烦长篇大论的。印文最少的只有一个字,也有印文多达200字的藏书印。 一、爱书如命的印文表达 “汲古阁”为汲古阁主人毛晋有一方长达56字的巨大藏书印,内容为:“赵文敏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卖,将至于殷,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屋,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舍旃。”告诫子孙需读其藏书,从中获益。若子孙把藏书卖掉,败坏了家声,则禽兽不如,个性鲜明,入木三分。 如果我们要表达对爱书的珍视,也可以刻相关训辞,或者部分短语,比如“子孙保之”、“书不可一日失”等。 二、斋号、姓名藏书印 用斋号和姓名作为藏书印是最常见的方式。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解放后他的个人藏书达数万册。他曾有一枚藏书章,是1963年委托陈叔通请上海博物馆的篆刻家吴朴堂刻的一方钱线朱文“毛氏藏书”印章。 吴朴堂在刻这方印时,妥善处理了“毛氏”和“藏书”四字笔画疏密和布局的矛盾。这个印章深得毛泽东喜爱,他的所有藏书上均有这枚藏书印章。 讲究一些的现代人可能会有斋号,如果没有的话,完全可以在我们的名字上搞一些创意。 三、闲章吉语藏书印 人生苦短,忙于工作,忙于生活,但总得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 故我们也可选择相关诗文短语入印,以此自勉。比如“寒窗勤读终不悔”、“恨不十年读书”、“读书破万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山有路勤为径”“白首方悔读书迟”、“勿以鬻钱,勿以借人”、“悔不十年读书”、“每爱奇书手自抄”等等。 清朝阳湖藏书家杨继振的藏书印,印文近200字,可能是目前人们能见到的文字最多的藏书印。 事实上,这枚藏书印的内容是一篇爱书短文,其中看书是“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少即瑶、勿以作枕,勿以加刺”的观点,对于今人护书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好书和好印一定是相互匹配的。我们穿上古老的篆刻灵魂,领悟着文化创意的生命。木纹细密优雅的书桌上,一枚平凡的藏书章,正重新唤起书中的思想,唤醒石头的灵性。 或许我们藏书不为传家,也不为收藏增值,只为自己的简单生活增添一点仪式感,为自己营造一方富足的精神阔境。我们想传达的真正价值,其实是尚雅的生活方式。 人间小,山月长,一场雪短暂地造访,一片片海朝着桑田的方向,许多普通的日子东生西亡,人类最沉重的对话,都落在一页轻飘飘的篇章上,如尘埃,我们本该惊惶,却在每一束光里把自己弘扬,快意人间一趟,共与山月悠长。 但愿大家都拥有一方自己喜欢的藏书章,钤印于书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