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市民有过这样的经历,刚买房,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就纷至沓来;刚买车,保险公司的电话就开始“狂轰滥炸”……那么,究竟是谁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会不会为相关单位和个人戴上“紧箍”?我们平常会遇到哪些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电话骚扰可以报警处理吗(听听律师和警方怎么说) 连日来,法治时报记者对此走访调查,听听律师、警方为保护个人信息支招。 11月25日,在海口滨江路某小区,市民毕女士在取快递包裹,包裹上公开显示其电话号码等信息。全媒体记者林声蛟 摄 A 记者走访: 个人信息被泄露 不断接到骚扰电话‍   连日来,记者在海口街头随机采访不少市民发现,这些受访市民中大部分不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为什么会泄露,也不了解信息泄露途径。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经历过因个人信息泄露遇到的烦心事。前不久,海口市民李先生来到海口市南海大道某楼盘售楼处看房。期间,销售人员向李先生要了电话号码和微信,表示后续有看房需求可以联系。“我是第一次买房,就想多留几个楼盘的电话,慢慢挑选,结果骚扰电话不断。”李先生困惑地说,“这些电话,大多是上班时间打给我的,每次电话是不同的人打的。我说不买房了,但这些电话还是接连不断,真烦人。”   张先生夫妇也受到类似的困扰。张先生夫妇名下两辆小轿车的保险相继快到期。前些天,张先生夫妇接连接到不同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打来的推销保险电话。张先生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车辆信息被泄露。   像林先生和张先生一样,市民因个人信息泄露招来麻烦时有发生。扫码点餐,强制填写个人信息;手机打车,惨招大数据杀熟;快递面单明码标价,被批量售卖……这些都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在海口一小区内,刚取完包裹的吴女士表示,有一阵子快递单号是不显示购买者的姓名和电话号码。“之前快递单号上只会显示姓名的第一个字,电话号码的中间5位数是以‘*’号代替。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电话号码又全部变成公开的了,有的还会显示我买的是衣服还是鞋子,让人怪烦恼的,感觉自己一点隐私都没有。”吴女士说。    B 律师建议: 报案及进行民事诉讼索赔‍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市民经历过个人隐私泄露,但仍有不少人不了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不知道如何维权。   海南海大平正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洪德认为,不要小看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除了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的烦恼,还有个人身份被冒用这类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时,泄露的个人信息是被实施诈骗的关键,不法分子在精准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的前提下,能编造出迷惑性更高的诈骗场景,继而实施欺诈。   在陈洪德看来,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国内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将与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共同编织成一张个人信息的“保护网”。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养成“非必要不提供”习惯,当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发现自己信息被非法获取使用或转让时,有向公安机关报案和提起民事诉讼两种途径。”海南法立信律师事务所王忠旸律师说,发现存在个人信息泄露情形时,应及时保存好相关证据或线索,可据此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此外,当个人信息被非法转让或使用,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自身名誉权、隐私权遭受损失或其他财产损失,如手机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使用并牟利、商家擅自泄露客户个人信息导致名誉及隐私遭受侵犯,均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进行索赔。   据王忠旸介绍,在司法实践中,自然人就个人信息被侵犯而提起民事诉讼案件相对较少,个人收集证据难度相对较大。在类似案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被泄露信息的个人很难证明两点:一是举证证明泄露信息的主体,目前存在很多渠道主体均掌握用户的个人信息,从哪里泄露难以举证证明;二是举证证明遭受的损失,由于信息泄露可能不会产生直接的财产损失,而是精神伤害,这些间接的损失举证证明存在一定难度。   王忠旸认为,作为普通个人,通常是建议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公安机关的侦查明确犯罪嫌疑人以及其犯罪手法和路径,之后可提起民事诉讼索赔,尽可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C 警方提醒: 不安装来历不明软件‍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海口网警提醒市民,日常使用网络时,不要注册来源不明的网站,谨慎使用手机号码、QQ号码、微信账号等注册;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不要随便注册信息,参加各种抽奖、领券等活动;淘汰的电子产品及时彻底销毁,防止不法分子恢复数据利用;慎用公共场所wifi,防止泄露用户账号及密码;不同软件避免使用同一个账号及密码,需及时、定期更换密码等。   如果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怎么办?海口网警支招,第一时间换账号,及时更改重要的密码; 涉及到手机丢失、被盗存在泄露信息情况,及时将支付宝、微信、信用卡等关联银行账号进行挂失,并迅速补办手机卡。   海口网警建议,市民的个人信息如果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诈骗违法犯罪案件,应及时报警;收集证据,在信息泄露之后,会收到各种邮件和电话,记下对方的电话或者邮箱地址等信息;对频繁接到的骚扰电话可以通过国家反诈App进行举报,涉及接收到互联网有害信息的,可以通过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冒充公检法等从事诈骗的,不转账、不泄露敏感信息,并拨打110或96110报警核实;无关重要的信息可以不予理睬、拉入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