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因2021年11月捐献造血干细胞,但是目前患者病情恶化需要我二次捐献淋巴细胞,故请假去成都进行捐献,望批准。”近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收到了一张特殊的请假条,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2021级研究生余同学想要请假离校,为曾捐献过造血干细胞救助的患者进行二次捐献,一个动人的爱心故事这才被揭开面纱。 “能配型成功,我太幸运了!比中了彩票还开心。”见到余同学的时候,她笑得眯起了眼睛,难掩激动连连说“这是我的幸运!”原来,她早在2019年就读于成都医学院时,就受到同学的启发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21年8月,她接到了四川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她是否愿意为配型成功的患者进行捐献。“当时我正放暑假在家,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地大叫大跳。”之所以这么激动,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学到造血干细胞相关的知识时,一直幻想着有一天能配型成功,没想到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 假条(一张特殊假条的背后) 为了打消爸妈的担心和疑虑,余同学“搬出”了学校里的老师,还特意陪着父母咨询医生,在得知捐献对身体不会造成任何危害的情况下,父母表示了支持。最终她于2021年11月进行了第一次捐献,当时的她已经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为了捐献还特意飞回成都,成功采集201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未谋面、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点燃了重获新生的希望。 当余同学听说对方是一名只有4岁的小女孩时,她感觉非常揪心。“我有个小侄女,她们年纪相仿,她本该和我的小侄女一样无忧无虑、快乐成长,但小姑娘却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痛苦,我多么希望能救她,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捐献后的一段时间里,余同学还时常记挂着她,多次向四川省红十字会的老师询问患者的情况。生命多磨难,今年4月初,患者的病情出现波动,四川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询问她是否愿意“再救一次”。 余同学当即回复“可以捐献”,消息发出后,她的心里五味杂陈,既对小患者的愈后不佳心里难过,又庆幸自己还可以再救她一次。 余同学向学校报告了“二次捐献”的相关情况,这才出现开头的那一幕。不过,为了确保疫情形势下学生和受捐者的健康安全,收到这份特殊的请假条后,南京中医药大学红十字会与南京市红十字会、四川省红十字会积极协调,由学校陪同余同学在南京明基医院完成体检和捐献,然后将采集到的淋巴细胞送往患者所在医院。 “当老师们看到这个假条的时候,感觉很冲击、很受触动。” 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红十字会秘书长陈小进表示,学生能有这样的选择,在“意料之中”。“充分体现了南中医学子大医精诚的品质,作为医学生的医德和情怀。” 完成体检、复查等环节后,4月20日中午,在南京明基医院,经过三个小时的采集,余同学成功捐献124毫升淋巴细胞悬液,并交由专人送往受捐者所在地。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找到合适的供者匹配几率非常小。”南京明基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凡科普道,向余同学这样二次捐献淋巴细胞,对受捐者来说可以起到加强免疫的作用。“需要更正的一个误区是,无论是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第二次捐献淋巴细胞,都无损人的身体健康,捐献过程中也不会有痛苦。” 他呼吁,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回一个人的生命,希望更多人加入志愿队伍中来。 “您的高尚品德,是照亮我们黑暗生活的一盏明灯”,患者家长在委托红十字会转交给余同学的感谢信中写道。“非常感谢您去年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给了孩子生的希望。孩子病情再次复发,让我们一家万念俱灰。孩子才四岁,在本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却遭遇了病痛的巨大折磨。作为父母,我们不想放弃、不能放弃,于是通过中华骨髓库再次联系到您,对您愿意再次给予无私帮助表示万分感谢!希望这次,孩子能带着您的淋巴细胞,逢凶化吉,渡过难关。” 作为回复,余同学也写了一封信给她“最亲爱的小朋友”并委托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转交。“上天一定是看到你太可爱、太优秀啦,所以想给现在的你多一点磨难,让你成长得更加坚韧。希望你一定要坚持,要努力跑过病魔!我也要谢谢你,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有你,让我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坚定,让我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去服务社会。遇见你,是我最幸运的事!”信中写道。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一名医学生入学时就郑重许下的诺言。余同学在生命的接力中更加体会到这句誓言的分量。“医者仁心。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正确。于我而言,这段经历一定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被人需要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我给予了患者小朋友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因为有她的存在,让我的人生有了与众不同的分量和意义,让我对将来要从事的医学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余同学也身体力行地向更多身边人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她希望通过自己和每一位医学生的共同努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康复,健康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