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风险大、诉讼成本高、诉讼周期长”是当事人从事诉讼活动面临的主要难题。虽然每个案件情况存在差异、当事人及代理人诉讼能力不尽相同、法官也有自己的审案风格,但还是能通过归纳总结的数据分析获取规律。大数据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将其用于司法领域大量的民事诉讼案件,统计结论对当前的司法实务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您也可以尝试通过2021年全国民事判决书数据分析,为以下三个问题寻找答案: 1、什么类型的民事案件容易败诉? 2、一个案件平均诉讼周期有多长? 3、二审法院的改判率平均是多少? 不同类型的案件会有难有易,这一点,相信您容易理解。 [分析] 1、数据中的胜诉率是如何计算的? 以判决书对诉讼费的承担比例判断法院对原告的支持程度,其中全部支持定义为胜诉,全部不支持定义为败诉,剩下的定义为部分胜诉。 2、如何看待案件的胜诉率? 胜诉的标准,不能完全看诉讼争议金额的被支持程度,还要尊重主客观因素。 (1)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 诉讼金额受案由因素的影响很大。例如公司、证券、保险、票据等商事纠纷,经济损失容易计算及举证,而人身权、财产权等侵权纠纷,损失金额的弹性空间更大。如果原告方故意虚高诉讼金额,以争取未来更大谈判空间,这种情况也属于通常的诉讼策略。 (2)法官自由裁量权。 例如婚姻继承、劳动纠纷案件相较于其它案件:当事人在庭审中展现的主观色彩能浓郁、法官往往重事实说明、轻证据材料。法官自由裁量权越大,越容易产生差异化的判决结果。 3、什么类型案件的败诉率最低? (1)侵权类案件,在争议发生前,原被告双方往往互不相识,起诉一个与自己之前没有任何交集的对象,绝大多数情况确实存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事实。原告方把相关责任人一并拉入被告席,庭审争议焦点更多集中在责任大小、赔偿金额的计算上,而非是否构成侵权。 (2)专利、商标与著作权案件等知识产权类案件属于专业程度高的特殊案件(连管辖法院的门槛都比一般案件高),对委托代理人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原告委托律师的比例更高,原告代理人更懂得如何建立有利证据和法律适用,在起诉前做更充分的准备。 (3)违约事实较为明显,难以抗辩的经济类案件,例如欠钱不还的借贷纠纷。 [指引】 对客户方而言,结合上述数据和自身案件的证据情况,判断难易程度,为接下来的决策提供支持。例如:是否加大诉讼投入(外聘专业律师)、是否选择庭前主动和解等。有些类型的案件,不能以诉讼金额支持比例结果论英雄,如果只重视办案结果不关注办案过程,注定无法观测和判断一名律师的工作能力及态度,如果一审败诉了,二审要不要更换律师呢? 既然是两审终审,如果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书的内容不满意,一定会提起上诉吗? 未必!因为上诉是有成本和风险的。 1、诉讼费。无论原告或是被告,提起上诉的一方要预缴上诉费(根据上诉金额计算)。上诉被驳回,上诉方承担上诉费。如果上诉后改判,一审案件受理费和上诉费要重新分担。 2、经济成本。上诉后诉讼周期更长,也意味着双方要为诉讼投入更多时间、精力成本。如果案件存在利息损失、租金损失等,二审诉讼期间产生的额外利息将延续计算。如果二审法院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案件将发回重审,二审成了三审,在委托代理合同未明确的情况下,律师方可能会因工作量增加而增加服务收费。 3、改判风险。 一审法院只支持我的部分诉求,难道上诉后的结果会更差吗? 二审法院是只对上诉人的“上诉请求”部分进行审理,一般不会涉及其他部分,不会出现更坏的判决结果,但如果因为一方上诉,导致对方同时上诉。二审改判结果就存在“会变得更加不利”的可能性。 改判率数据对上诉人有参考价值,那么,二审的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概率是多少呢? 数据结果显示:二审法院对58%的上诉案子的审理结果是: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在看到该数据之前,结合法院内部考评及上下级管理关系的过往观念会认为:在没有明显错误的情况下,上级法院通常都会维持下级法院的判决结果。因此,这个数据比笔者预想的数值要低很多,也就是说改判率挺高的。尽管如此,因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一审法院无论从流程、时间、证据材料还是信息的全面性、细致程度都高过二审,所以,一审程序仍然是最为重要的诉讼环节,尤其在举证方面。一审阶段能提供而未提供的证据,很可能无法作为二审程序的新证据被法庭采纳。 人民法院对审判周期有明确规定,通常情况下,适用简易程序案件,一审审限为90天。适用普通程序案件,一审审限为180天。审判周期从立案通知书上的立案日期,计算至一审 法院裁判文书尾端的落款日期。实践中,一审人民法院有关审限规定的执行情况如何呢? 数据结果显示:一审法院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平均审判周期为158天;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平均审判周期仅为56天。均低于最高院的审限规定。 [分析] 1、不同法院的审案效率不一样,受案件积压程度、审判人员数量、法官素质等因素影响。诉讼环节很多,包括庭前调解、缴费、送达、证据交换、质证、开庭、庭后补充材料、二次 开庭等程序,每个环节都占用时间,如果按部就班的推进,案件进程很难加快! 2、一方当事人想故意拖慢案件进程可以采取很多技术手段。例如:公告送达、管辖权异议、评估、鉴定、审计、中止审理等期间都是不计入规定审限的。 3、审限周期不等于诉讼周期,诉讼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讨论诉讼策略、选聘代理人、收集证据、制作立案材料以及办理立案手续、等待法院审核、通知缴纳诉讼费,在立案通知书之前的期限也是比较长的。 4、一审程序之外,还存在二审程序和执行程序。尤其是执行程序,如果涉及不动产评估拍卖环节,执行期限会更久,甚至于中止/终止执行。 【指引】 1、当事人,尤其是作为原告方,需要根据诉讼周期制定诉讼策略: (1)不在意诉讼周期,只追求判决结果利益最大化。 (2)急于快速结案,做适当让步,换取和解、调解。 (3)关注被告方未来的财产状况变化,是否具备执行能力,采取不同方案。 2、如何加快案件进程? (1)加快诉前准备工作,当时搜集不齐的证据,待收到举证通知书时补充。 (2)诉求及证据目录对事实及争议简洁明了,争取让案件向适用简易程序靠拢。 (3)主动询问进程、在各个环节,保持与法院工作人员的紧密沟通。 (4)利用线上平台,提高效率。诉讼平台的信息传递可以大大节省纸质文件的邮寄时间。 3、根据《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 附后),小额诉讼程序的审判进程会更快,其中标的额在5万元以下小额诉讼案件,甚至采用一审终审制。 【课后思考】法院超审限后,该如何处理(维权)比较妥当?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除了写《加快结案申请》没有太好的方式,不知各位大神有何高见?欢迎赐教! 本文以上内容是根据诉讼案件大数据分析结果所做的解读和诉讼指引。关于如何法律诉讼还有更多话题,欢迎参阅笔者之前的文章。笔者开启[购买法律服务说媒体号]是本着客户方的立场出发,专注于法律服务领域,输出与法律服务和律师费有关的文章,包括但不限于: ✎ THE END 附:《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全文 提升司法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需求,维护当事人合法诉讼权益,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