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逝,进入十月和国庆长假之后,各地各级高等院校已经纷纷迎来了新生报到,从高三毕业的同学们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大学大专生活。 随着同学和室友们的逐渐熟悉,一个过去一直存在,但不太被人重视又令人担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普及和发声渠道的多样化,这个问题也开始得到大家的关注。那就是高校里有不少所谓的“假贫困生”,报到时申请了助学补助或贷款,但慢慢地,老师和同学从其生活习惯和日常开销发现,这些学生一点不贫困,比很多学生花起钱来都更加大手笔。大家纷纷好奇:这些人的贫困证明是怎么开出来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究其原因,我们应该反思基层的治理结构和公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如果说越往高级越容易管理,但到了基层却是触不可及、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贫困证明范文(证明怎么开出来的) 首先,真正的贫困户往往是信息闭塞的,尽管走出了一位大学生,但对于外界纷扰多样的世界和五花八门的信息,缺乏了解和鉴别能力。因此,首先来说对于贫困生补助和助学贷款的办理要求和流程,很多人便不熟悉,错过了重要的日程节点。 其次,贫困的弱势群体往往也缺乏各种人脉关系和资源,在基层办事时当遇到“关系歧视或优先”的情况往往就会受阻。而相比之下,来自基层稍微有钱有势一些的人更具有人脉资源,而言证明贫困生身份,其实只需要村委会等基层管理部门盖个章、出个证明的事,非常好办,甚至不需要太多的打点。 当看到盖了章子的证明后,不管是学校还是银行,办事人员往往就直接认可了申请者具备相应的资格,不会费事再去核实,因为只要有个盖章的证明,就是合规办事,即便以后发现问题,也可以往源头追责,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因此高校和银行的办事员自然不会过多费心,只要文件的程序化合规即可。 那村委会、街道办的办事人员就不怕担责吗?主要是因为出事的风险太低、概率也不大,相比于得到的好处,觉得值得冒这个险。 一是高校或银行与村委会、街道办直接关系太远,完全属于不同的系统和部门,民政、教育、财政,相互之间没有信息沟通或统一监督并担责的机制,因此村委会、街道办不怕证明出去之后,所使用的部门会来较真,顶多就是打个电话核实一下。 二是对于大学生那点补助或学费减免来说,终归是小钱,助学贷款更是要还的,即便是低息无息。所以很少有人去深究这些事,何况学生入学之后,平日里和大家一起上课、生活,贫困生的标签不会一直贴在脸上。日常打交道的多是同学和老师,而办理其他事务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也就开学报到时见过一面罢了,根本不会有印象。所以说,种种因素都说明,随意证明一下贫困身份,获得一些好处的出事风险很低。 但目前来看事情正在发生变化,主要还是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某些学生的做法越来越过火,引发了众怒。但主要还是个人的行为所导致的,就像之前娱乐圈爆出的学历或应届生身份造假事件,若不是个人口无遮拦,其实不会被发现。 贫困生不贫困的问题,若真去追究起来,估计也是查不完的。老虎力量强大,但目标也太明显,苍蝇和小强的生命力才更顽强,难以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