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企业“传家宝”,致敬百年风华! 5月11日起,央视财经频道重磅上线百集微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由百年兴业以来,百家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亲自出镜,他们将各自企业的“传家宝”带到演播室现场,讲述信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追溯红色财经印记、探寻中国经济脉络。 第十九集为您讲述“青龙桥站的煤油灯” 周志亮(《红色财经·信物百年》第十九集丨一对父子“守灯”70年) 信物名称:煤油号志灯 信物传承者: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 信物年代:20世纪50年代 信物印迹:中国第一代铁路信号灯 信物讲述人: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志亮 1951年冬天,京张铁路青龙桥站迎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叫杨宝华,是刚刚被分配到青龙桥站的铁路信号员,与他同行的是一盏底部为方形铁灯座、铁框架、三面有玻璃,一面为铁开门,碗盖为伞型,靠烧煤油照明的形状特殊的四面方灯。在一万多个深夜里,每当列车穿过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一片树林时,就会看到远处摇曳的一点光芒,指引着进站的方向,而发出这悠悠火光的,就是杨宝华带来的这盏煤油号志灯。 京张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修建的干线铁路,青龙桥站就位于京张铁路“人”字形铁轨的一侧。抗日战争年代,日本曾在此驻军,切断了北京与张家口之间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杨宝华来到这里,青龙桥站的铁路信号系统才重新亮起。 五六十年代那时候,这地方一天一夜要走32对车,由于铁路是单行线,一天一夜就是64趟,这样来回交汇开,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杨宝华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接发车、扳道岔、打旗语、售票、办理行包业务,到了晚上,他们就伴着熟悉的火车汽笛声入睡。 在那个时候,青龙桥站的行车设备非常落后。信号机都用煤油灯显示,每晚天黑之前,杨宝华都要爬到臂版信号机那根高高的杆子上面,将手中的煤油号志灯点燃、挂上。煤油灯一亮就是一夜,第二天凌晨,杨宝华再将它取下、熄灭,送到办公室保存。没有煤油了,就要步行好几十里路到延庆县城去买,但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下雪,都风雨无阻,这盏号志灯一亮,就是数十年。 杨宝华的儿子杨存信,就出生在距离青龙桥站旁边不到30米的一排小平房内,他是如今的青龙桥站站长。生于斯、长于斯,从小看着父亲接发列车,每晚枕着汽笛声入睡,这盏特殊的煤油灯伴随了他的整个童年。1982年,杨宝华退休,杨存信便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守护这座大山深处的小站。 此时,中国的铁路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列车车速也已经翻了两倍不止。80年代初,京张铁路的信号系统全部完成替换。新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调度列车的效率,为不久以后的火车大提速奠定了基础。而这盏号志灯,被珍而重之地收藏进它曾经工作过的青龙桥站。 2019年12月30日,就在这座百年老站向下4米深的地方,一列火车疾驰而过,时速350千米。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京张高铁开通了。京张高铁的列车自带数千个传感器,可随时监控列车的情况。此外,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列车自动驾驶。中国铁路信号的最高标准,在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得以集中呈现。 从最初的煤油灯,红绿灯,到如今的计算机信号控制系统,杨存信父子守护的70年,也是中国铁路信号发展的70年。历史与科技在同一时空中交汇,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铁路信号画卷。 如今的列车控制技术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复杂,人们能看到的信号装置越来越少。看着飞驰的高铁列车,谁能想到最开始的信号只是靠这一盏特殊的煤油灯传递的呢。那一抹悠悠的灯火,像是一粒火种,照亮了中国铁路信号发展最初的黑暗,最终成为人们记忆中一道温暖的光。在铁路信号的引导下,呼啸的高铁动车组与慢悠悠的绿皮车交相辉映,人文和科技的碰撞,共同谱写出了百年信号辉煌。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 刘峥) NLP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