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词语也会出现误解误用的情况,更不用说我们并不太熟悉的法律术语了,即使是一些很基础的法律术语,也经常会让人们产生一些本末倒置的理解。

 

今天,就让“央视社会与法”给大家讲讲这些最常见,却也是最容易让人误解的法律术语。

犯罪嫌疑人&嫌疑犯

一般理解:犯罪嫌疑人和嫌疑犯一样都是某个案件的罪犯。

正确理解:犯罪嫌疑人是侦查阶段被侦查机关列为有犯罪嫌疑的人,不等于罪犯、犯人、犯罪分子。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另外,“嫌疑犯”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法律上没有这个词。

法人&法定代表人

一般理解:法人和法定代表人意义相同,是公司或企业管理者与负责人。

正确理解: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定代表人是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主要负责人,代表企业法人的利益,按照法人的意志行使法人权利。

法人是法律拟制之人,自然人是一个与之并列的概念,一个自然人是万万成为不了法人的,只能成为法定代表人。

诉讼时效

一般理解:诉讼时效一过就不能起诉了。

正确理解: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仅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也就是说,当事人是可以起诉的,请求法院审理案件,这个起诉的权利并不消失。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妇女

一般理解:妇女,在词典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

正确理解:《刑法》第256条规定,妇女指十四周岁以上已婚或未婚女子。所以在法律上,十四周岁以上的女性都统称为妇女。

违法&犯罪

一般理解:一般违法犯罪都连在一起,大家也觉得违法和犯罪意思相同。

正确理解:“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是广义的法。而“犯罪”指违反了《刑法》的规定,造成了社会危害,应该受到刑事处罚。所以“犯罪”肯定是违法,但“违法”并不一定是犯罪。

一般理解:欠人的钱财为债。

正确理解:法律意义上的债与生活中的债的概念不同,即不仅指借贷关系,还指通过合同、侵权行为等法律事实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债的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人称为债权人,承担义务的人称为债务人。

抢劫&抢夺

一般理解:街上抢了东西就跑的一般都属于抢劫。

正确理解:抢劫,指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看护人或者持有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其立即交出财物或者立即将财物抢走的行为,抢劫一般会威胁到被害人的人身安全。法律中还有一项罪名为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所以一般在大街上的抢包贼、飞车党,其实多半都属于抢夺,并不构成抢劫罪。

侵犯肖像权

一般理解:别人未经同意使用了我的肖像,就侵犯了我的肖像权。

正确理解:肖像权是指公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权利。法律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例如盗用照片发微博,只要没有营利就不属于侵犯肖像权。

宣告死亡

一般理解:人已经死亡

正确理解:宣告某人死亡该人并不一定是真的死亡,而是指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 年,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自首

一般理解:俗话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大家也普遍认为只要自首就可以从轻处罚。

正确理解:法律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而不是就应该从轻处罚,这就意味着要看犯罪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按情节轻重来判处。

声明:

本文来源互联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来源:各地高院本文来自:法小律,原地址:https://www.237fa.com/fa/2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