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收入,是每一位“打工人”安居乐业的保障与希望。 9月10日,宁波官宣:自今年8月1日起,宁波市行政区域内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上调为2280元、2070元两档;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则上调为22元、20元两档,释放了促进一线劳动者工资增长的信号。 与此同时,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江苏、湖南、陕西在内的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今年陆续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无锡最低工资标准2019(宁波官宣最低月工资2280元 这在全国是什么水平) 那么,宁波最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是什么水平?居民“钱袋子”真的鼓起来了吗? 宁波最低工资在“第二梯队” 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既是保持企业稳定用工、增加城市人力资源吸引力的需要,又能保障劳动者及家庭成员基本生活,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去年江苏省人社厅调查显示,70%以上的企业会根据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预期,先行上调职工工资。因此,今年全国各地的这一轮调整,堪称是众望所归。 记者梳理发现,去年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的23座中国城市,已有13座在2021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在“一线城市”中,广州和深圳仍沿用2018年的标准,而今年上调的上海和北京,已然成为全国最低工资的两大“天花板”—— GDP万亿俱乐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 上海和北京的最新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每月2590元、2320元,非全日制用工最低标准也上涨至每小时23元、25.3元。 和绝大多数城市不同的是,这两座城市的最低工资,并不包含劳动者个人依法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需用人单位另行缴纳,因此最低工资的“含金量”更高。 位于“包邮区”的江苏和浙江,处于仅次于“北上”的全国第二梯队。今年,江浙两省不约而同地宣布从8月1日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且给出的标准也大体相同,最低月薪的一档、二档、三档分别为2280元、2070元、1840元。在省级政策下达后,各个城市也开始因地制宜。 江苏的苏州、无锡、南京都选择了2280元/月的一档,且都不包含住房公积金,无锡干脆连社保也不涵盖在内,意味着当地企业雇佣职工时的实缴金额会更高一些。 目前,浙江的杭州具体方案尚未露面,宁波则已于9月10日“官宣”—— 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和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2280元; 奉化区、余姚市、慈溪市、宁海县、象山县和宁波前湾新区管委会则在两档标准中自主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宁波的最低月工资,包含了社保及公积金的个人缴费部分。 相形之下,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比“江浙”又要稍逊一筹。在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中西部城市仅有武汉达到2000元/月以上,而重庆、西安、郑州、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地处沿海地区的青岛、济南、福州、泉州、佛山,目前仍在2000元/月以下。 江浙居民“钱袋子”殷实 最低工资标准是对各地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实力的综合考量。江浙两省仅次于北京上海,即便中西部龙头城市也暂难追赶的格局,同样体现在全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排名之中。 这说明最低工资的标准绝非孤例,而是跟一座城市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不谋而合。 今年上半年,宁波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1万元,在23座去年GDP突破万亿大关的城市中排名第4,仅次于上海、杭州、北京。同样地处长三角的苏州、南京、无锡也入围全国前10,比武汉、成都、西安高出1万元左右。 另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排行中,全国前10名除了“北上广深”外,有5席被江浙城市包揽,分别是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其平均年薪均超过11万元。可见“包邮区”的富庶并非虚言。 一般说来,消费与收入正相关。收入越高,消费能力越强。今年上半年,杭州、苏州、宁波、无锡、南京同样入围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最多的10座城市,金额超过2.1万元,超过福州、天津、成都、泉州等城市5000元左右。 在上述5座江浙城市中,宁波上半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其中最低的。这背后或许有多重因素,可能是由于宁波居民赚来的工资,会更多地花在投资、储蓄、购置资产等方面,也可能和地区的物价水平、收入差距,以及消费传统等息息相关。 宁波人会挣钱不会花钱,也可以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显现出来。 今年上半年,宁波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的实力,远不及其GDP的顺位——以2161亿元的规模,在万亿俱乐部成员中排第19位。这一数据和北京、上海差距悬殊,仅为苏州、南京的二分之一。 这也许反映了宁波在培育本地消费场景方面,较兄弟城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常态下,在居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为大家创造“开心花”“放心花”“有地方花”的消费环境,或许是宁波必须重新思考的一项长期课题。这也是宁波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