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族汽车?魅力手机?吉你太魅车机系统?魅族卖身,近八成股权即将落入吉利之手!收购策略有讲究?法保说法,全面解析,公司股权收购注意事项,减小法律风险。 生活中,不乏手机企业官宣造车的消息,而对于一些车企来说,同样也能反其道而行之。2021年9月,吉利官宣造手机计划,定位高端智能市场,吉利集团董事长亲自指挥,成立星纪时代专攻该项业务。业内曾预测吉利此举并非是造手机这么简单,而是想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实现车机与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简而言之就是造一个跟车连接更好的手机,提升用户体验感和便利性。 目前,吉利的主业依旧是汽车板块,但其以投资的方式入主了出行服务、数字科技、教育等领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车企。对于跨界入局,想要在高竞争的手机行业中突出重围,可以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也可以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开展业务。 股权收购协议书(公司股权收购注意事项) 说起收购,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完成对北欧知名汽车品牌沃尔沃100%股权的收购最为出圈。吉利似乎也有收购手机企业的苗头,毕竟跨界造手机能走捷径自然快很多。 近日就传来了相关消息,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案件公示显示,星纪时代已与魅族科技以及涉及交易的股东签署协议,拟收购魅族科技79.09%的股权。本次交易尚需履行相关监管机构的审批手续,交易细节也还在协商,如果交易完成,意味着吉利将取得对魅族的实际控制权,正式打响手机制造第一枪。 股权收购是指以目标公司股东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为收购标的的收购。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份,或收购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其二是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行收购方的股份,换取其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以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来获得经营控制权的收购称为投资,收购方持有足以控制目标公司的绝对股份,但并不影响目标公司继续存在,其组织形式依然不变,法律上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股权收购的一般流程如下: 股权收购包括意向洽谈、签订收购合同等环节,收购的整个过程不仅关系到收购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同时还会涉及到自己公司及股东的利益,流程较为繁琐,相对的风险也较高。通常会因为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经营管理、资产、债权债务等状况而涉及相关的法律风险、财务风险。比如,出让方出让的股权存在权利瑕疵,将导致收购交易出现本质上的风险;例如,目标公司存在尚未了结或可预见的重大诉讼、仲裁案件,可能会导致股权价值的降低;再如,目标公司未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用人单位义务可能引发的劳动用工风险。 为降低股权收购风险,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与审计评估 收购合同签署的前期准备尤为关键,一般来说,收购方可以委托律师就目标公司主体资格、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可能存在的资产、债权债务风险进行调查;委托资产评估公司对目标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目标公司的经营能力、经营状况、竞争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等等。做足准备工作以了解目标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并将调查报告作为股权转让合同附件,就调查存在的风险提出解决方案。 2、留心目标公司未履行完毕合同 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容易引发收购纠纷,对此要引起重视、认真审查。应核对合同原件的内容,确认合同内容是否完整,责、权、利是否公平,是否违法国家有关规定,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问题。特别是新签署的合同,更要注意签署及履行情况,有必要的话还要进行外部调查,到合同签署相对方那里了解情况,确认合同内容合法。 3、签署缜密的股权收购合同 股权收购合同中,要对移交内容和事项做出详细约定,对于尽职调查过程中无法解决的属于目标公司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在合同中注明责任和权利,以便双方遵照执行,避免马虎签署而形成收购风险。 4、办理严格的资产、产权移交手续 收购方应对收购期间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变化情况进行审计,严格按照收购合同约定的内容办理资产、产权移交手续。 5、整个收购过程要遵循相应法律法规 收购股权对公司来说是重大事项,一般要召开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同意股权收购的决定后,再开始讨论收购目标、收购意向及收购方案。如果目标公司是有限公司,收购方应注意要求转让方提供其他股东同意转让方转让其所持股权或者已经履行法定通知程序的书面证明文件,在履行法定程序排除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之后方可收购,否则即使签订了转让协议,也可能因为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而受阻。 对于股权收购来说,操作不当会对双方造成较大的法律风险,法保网建议双方签署谈判协议,就收购意向、支付担保、商业秘密、披露义务及违约责任等事项进行明确约定,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另外,收购方还可以在收购意向中设置保障性条款,如排他条款、不公开条款、费用分摊条款等等获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障,防止未经己方同意,转让方与第三人再行协商出让或出售目标公司股权或资产。 更多法律问题,及时咨询法保网服务,企业法务更简单。 法保网,防范风险,护企成长 注:文中人名为化名,引用案件信息来自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