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地铁站、银行等公共场所冒出大大小小的扶贫商品专柜,笔者一开始很是怀疑,是不是套路大众交智商税,后来经过笔者的详细调查,原来确有其事。 扶贫产品,就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生产出来的具有带贫、益贫效应的产品。扶贫产品和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最大的区别是有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作用,生产的企业或者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生产运营中建有健全的带贫减贫的机制。之所以把扶贫产品这个概念提出来,就是要让消费扶贫的政策红利、市场红利最后能够真正落到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发展、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上。截至2020年8月底,中西部地区共认定扶贫产品94696款,涉及1740个县、29642个供应商,全年可提供商品价值量9418亿元。 国家、省、市三级扶贫部门对扶贫产品的认定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管,同时,通过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和社会各类媒体来接受社会的监督和监管。因此,扶贫产品应具备以下三要素:一是安全合格产品。二是承诺的价格是同规格、同品种、同质量的平均价格。三是必须有减贫带贫机制。 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电话(你知道“12317”是什么电话吗) 另外还发现这些扶贫产品的价格普遍偏高,对此,2020年8月28日,国新办举行消费扶贫行动有关情况发布会。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在发布会上表示,“扶贫产品承诺的价格是同规格、同品种、同质量的平均价格。不能说是贫困地区生产的扶贫产品,就把价钱调得高高的,我是扶贫产品,必须买我的东西,这是不允许的”。对于广大消费者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至于在地铁站、银行设立的扶贫专柜,笔者认为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